華爾街日報》專欄:別管馬克宏說什麼!歐美看待中國威脅並無實質差別

2023-04-21 11:00

? 人氣

2023年4月11日,法國總統馬克宏在荷蘭海牙的尼克薩斯研究所(Nexus)發表演說,重申他主張的「歐洲主權」概念,但觀眾席有人展示巨幅抗議標語,上面寫著「暴力與偽善的總統」。

2023年4月11日,法國總統馬克宏在荷蘭海牙的尼克薩斯研究所(Nexus)發表演說,重申他主張的「歐洲主權」概念,但觀眾席有人展示巨幅抗議標語,上面寫著「暴力與偽善的總統」。

長期以來,中國在與西方的地緣政治競爭中一直尋求分化美國與歐洲。上周,中國似乎取得了一個勝利,當時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宣稱歐洲不會追隨美國的對華路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表面現象具有欺騙性。其實,歐盟在過去一年裡已斷然改變對中國的態度。比起美國人,歐洲人言辭較為溫和,說他們希望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去風險化」,而不是與中國「脫鉤」。但就本質而言,歐洲的「去風險化」 和美國的「脫鉤」看上去並無太大不同。實際上,歐洲正建立針對中國的經濟防線,在某些情況下比美國走得更遠。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
風傳媒邀請你一起用閱讀串起愛,幫助身障樂兒實現想要的生活目標。2023/05/31 以前,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VVIP公益專案,就幫你捐出1,000元給樂作創益協會。

由於沒有協調措施,歐洲與美國之間的這種趨同很容易被忽視。事實上,歐洲的一些舉措,譬如關鍵礦產和半導體方面的支持,既是對中國產業政策的回應,也是為了應對美國的政策。上周在華盛頓,西方領導人表達了這樣一種擔憂:他們對中國的共同關切可能淪為針對彼此的保護主義。

對中國來說,不幸的是,歐洲的強硬姿態很可能更有持久力,而這恰恰是因為這種姿態不是在追隨美國,而是歐洲自身對中國戰略和意識形態方向、尤其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對俄支持重新評估的結果。

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的執行主任Mikko Huotari稱,美國和歐洲是在經過一個「平行進程」後到達現在這種局面的。Huotari表示:「最終讓我們走到一起的是中國的行動:涉及台灣和俄羅斯的行動,以及中國內部的貿易和投資行動。」

上周,馬克宏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晤後,在回國途中向記者表示,在台灣問題上,「最糟糕的事是認為我們歐洲人必須成為美國的追隨者」,這一表態完全暴露了歐美之間缺乏協調。台灣是一個自治島嶼,中國稱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

這番言論引發了許多公眾批評,但西方官員和外交官私下裡卻不以為意。他們認為,馬克宏遵循了可追溯到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時期的法國傳統,即主張歐洲在外交政策上獨立於美國。他們還認為馬克宏提出了一個合理的觀點: 不要通過那些實際上不能使台灣更安全的姿態來刺激中國做出更強烈反應,比如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去年夏天的訪台之行。為了強調其對現狀的支持,在中國軍隊舉行軍演恐嚇台灣時,法國曾派出一艘護衛艦通過台灣海峽。

要了解歐洲對中國的新思維,讀一讀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與馬克宏一道前往中國之前在3月30日發表的講話。此次講話的部分內容可能是由拜登的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撰寫的。

「中國共產黨的明確目標是對國際秩序進行系統性改變,讓中國登上舞臺中心,」馮德萊恩稱。「我們需要確保我們企業的資本、專業技術和知識不會被用來增強那些系統性競爭對手的軍事和情報能力。」

在這些講話中,馮德萊恩稱歐洲也需要與中國接觸,而不要管美國怎麼做。她周二再度重申這一觀點。然而行勝於言,歐洲近年來已經採取了一系列針對中國的防範措施。這其中包括: 歐盟擱置2020年與北京方面敲定的投資協定;頒布一項「外國補貼條例」,以調查和懲罰政府對外國競爭對手的援助;商定一項「反經濟脅迫條例」,以阻止諸如中國因立陶宛開設台灣代表處而禁止從該國進口的行動(美國還沒有此類法律)。歐盟還在制定一項法律,為關鍵原材料的國內生產和加工設定目標,如用於電子、磁鐵和可再生能源的稀土;歐盟98%的稀土來自中國。

丹麥國際問題研究所(Danish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歐中經濟關係專家Luke Patey說,由於歐盟之前提供的支持,「我們將看到供應鏈的一些節點在未來三年內突飛猛進,並在本十年結束前為歐洲的電動汽車提供一個替代性的稀土永磁供應鏈」。

歐洲各國政府現在經常阻止中國對其敏感行業的投資;義大利在過去兩年中多次採取此類行動,德國去年秋天有兩次。根據Strand Consult的數據,2020年,在31個歐洲國家中,有16個國家的4G網路中超過一半的設備來自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等中國供應商,而5G網路超半數設備由中國公司提供的只有八個國家。

儘管如此,歐洲和美國都會發現,與中國脫鉤不僅取決於政策,還取決於公司,後者的行事受到銷售驅使,而非意識形態。雖然跨國公司希望防範與中國相關業務的風險,但很少有公司能完全脫離中國市場,甚至有些公司正在加大對華投資力度。

美國努力在國內打造可再生能源製造基地的同時,據汽車諮詢公司ZoZoGo LLC的創始人Michael Dunne稱,特斯拉今年在華產量將佔到該公司汽車總產量的40%-50%。Dunne說,特斯拉將供應鏈引入中國的做法激發了本土競爭對手的活力,這些對手現在正吞噬特斯拉的市場占比。然而,特斯拉仍在進一步押注於中國,該公司本月宣布將在上海新建一座工廠,生產Megapack高容量儲能電池。

中國致力於盡量加大跨國公司與其脫鉤的難度。中國為批准一些美國半導體公司的合併交易設定條件,要求這些公司在中國提供在其他國家銷售的產品,以此應對美國的出口管制。

馬克宏訪華期間,空中巴士(Airbus SE, EADSY)宣布在中國設立第二條總裝線。雖然此類投資對於確保在華銷售具有必要性,但空中巴士堅持在華組裝窄體飛機,而非寬體飛機,而中國迄今為止在寬體飛機方面還不具備本土製造能力。一位歐洲官員表示,空中巴士知道一旦自己分享技術,中國就會獲得這項能力,並很快把該公司擠出市場。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