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馬前總統完成訪陸宿願─ 「去做去談就對了」

2023-04-13 05:30

? 人氣

前總統馬英九返回故鄉湖南祭祖。(資料照,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前總統馬英九返回故鄉湖南祭祖。(資料照,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馬前總統這趟扎實多元而有震撼性的十二天大陸祭祖、參訪與青年交流之旅,終於完成了他歷史和文化定位的目標,與其說是可喜可賀,不如說是令人感動深刻,參訪事項極其多元、豐厚,以七三高齡,他所受的壓力之大之重,非僅「鐵人」,簡直是「超人」行程,連陸委會主委邱太山都說他的「忍受力」極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評斷一件事情,必須從頭到尾耐心地等到結束後,整體觀之察之,才有完整而正確的看法。有人開始第一天、第二天起就迫不及待的見縫插針或說三道四,隨著馬前總統不斷的推陳出新的行動和說法而自我打臉的應接不暇。

除了祭祖的人性、人情的文化意義外,整體行程的核心就是不厭其煩的闡釋「九二共識」的原汁原味,如此而已。種種氛圍,像是夢境,又像是現實, 一個活生生的畫面:當馬前總統和國台辦主任宋濤會面誠摯對談或同乘高鐵自南京到長沙的時候,可能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或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正在聲色俱厲的批判現任中華民國元首過境美國之旅,有些矛盾,卻又幾分自然。

民國38年台海兩岸分治以來,已經74年了,由極端仇視、敵意的「反攻大陸」戒嚴時代,漸漸的到解嚴、開放探親乃至三通的階段,尤以馬前總統主政八年,兩岸政、商、學生和觀光等的往來,達到最高潮,陽明山、中正紀念堂、日月潭、阿里山等地風景區的各省陸客旅遊團,摩肩接踵,如過江之鯽,一方面經濟成長有加,一方面兩岸人民互通熱絡、友善,充分表現「兩岸一家親」的情懷。正當「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程看好的當兒,沒想到由於台灣政權輪替,政治思維緊繃,加上疫情蔓延,由車水馬龍而變成門可羅雀,「野渡無人舟自橫」。

20230407-前總統馬英九7日結束赴中「祭祖之旅」,下午自上海返抵桃園國際機場。(顏麟宇攝)
前總統馬英九4月7日結束赴中「祭祖之旅」,下午自上海返抵桃園國際機場。(資料照,顏麟宇攝)

這樣一直僵下去不是辦法,兩岸問題或台灣問題不可能「自動解決」,橫生的枝節、困難,不可能「自然消失」,這才促成一向很有歷史文化使命感的馬前總統,克服萬難,承擔很多責任壓力,前來大陸祭祖懷鄉、參訪歷史名勝古蹟,並率台灣青年學子與大陸大學生座談、交流。十二天的大陸行,馬前總統所充分流露的家國情懷和親民作風,贏得無數大陸同胞的認同和尊敬。

所以兩岸一定要多交流、多談,才能化解很多誤會、猜疑和不信任,「避戰而謀和」,因為「一旦發生戰爭了,是任何事物難以彌補的」。當然,兩岸談判大陸不能老是以「只要你接受一中,什麼都可以談」為條件,因為設若「一中」為最大目標,既然接受了問題已解決了,還談什麼?所以為了公平、對等原則,最好不設任何前提,充分的就事論事務實地去辯論、探討出一個兩岸都可以接受的最好方案來;否則年復一年還是談不成,問題擺在那邊不動,而且會如滾雪球愈來愈大,愈來愈艱難、麻煩。

有獨派說馬前總統到大陸如果敢說出「中華民國」,回台時一定會召團到桃園機場接機,沒想到馬不僅多次提到「中華民國」,連「中華民國萬歲」、「台灣總統」等都紛紛冒出來,跌破了多少副眼鏡,筆者認為除了馬前總統的真知和勇氣以外,大陸資深「國師」現任中央常委王滬寧的策略默契亦有關係。此行另有一個小插曲,六日在上海復旦大學參加座談會的時候,筆者看電視畫面,發現馬前總統右邊的嘴角旁有一小塊紅黑色的東西,初以為是糕點小屑,盼望他自己發現用手巾擦掉較雅觀,後來有媒體說馬累了長水泡,馬辦則澄清是因使用刮鬍刀不慎受傷,「您累了嗎?」十二天來夜以繼日緊湊的行程,七三之齡而非四、五十歲,夠忙夠累了,多年訪陸宿願已成可稍寬心,建議馬前總統返台後好好休息調養,至少一個星期不排行程,養足「勇腳馬」體力繼續為國為民努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