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衝突持續!中美關係在敵意旋渦中越陷越深

2023-03-13 12:00

? 人氣

2021年拜習會,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AP)

2021年拜習會,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AP)

中國高層領導人再次言辭激烈地抨擊美國,凸顯出這兩個全球大國之間的關係已經變得多麼不穩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在幾周前,中美還在試探著走向「外交停火」。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特使原定將前往北京,為政府間高級別對話制定一個可能的框架,同時為多年來分歧不斷的兩國關係墊底。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然後,在北美上空發現一顆疑似中國偵察氣球,兩國關係就此蒙上新的陰影。上述原本旨在修復關係的訪華行程被推遲,雙方關係進一步陷入相互指責和緊張的漩渦。

上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和中國外交部長指責美國壓制中國的發展,使兩國走向衝突。

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Denver)中國外交政策專家趙穗生說,將對方所做的一切看做是負面的,是出於惡意,這就是冷戰思維。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直接套用了冷戰時代措辭來抨擊美方,加劇了中美在言辭上的針鋒相對。習近平說,中國面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實施的全方位的遏制、圍堵和打壓。中美均堅稱不希望重蹈冷戰覆轍。

上周二,中國新任外交部長秦剛隨後警告說,除非美方改弦更張,否則雙方將「陷入對抗衝突」。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被問及北京方面的這種說法時表示,拜登政府的政策不變:尋求與中國競爭而非衝突。

他上周二告訴記者,「在我們對這一至關重要的雙邊關係的處理方式中,任何事情都不應讓人認為我們尋求衝突,我們絕對希望將其保持在這一水平。」

然而,美中關係分歧的廣度顯示出遏制緊張局勢之難。拜登政府延續了川普(Donald Trump)時代加徵的貿易關稅,加強對先進製程半導體出口的管控,並召集盟友和其他一些國家對抗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北京方面則已與俄羅斯政府走得更近(包括在烏克蘭戰爭期間),並加強針對台灣的軍事挑釁,去年夏天還把本就為數不多的中美對話渠道又切斷了一些,包括兩國軍方的交流。

美國國會也加劇了這種緊張關係。眾議院議長、加州共和黨議員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上周二表示,他將在台灣總統蔡英文今年訪問美國時與她會面。中國政府希望通過孤立台灣和蔡英文來迫使該島與中國統一。麥卡錫的前任、加州民主黨人南希・洛西(Nancy Pelosi)去年夏天訪問台灣之行曾激怒北京。

多年來,習近平在評估國際關係時的措辭越發悲觀,不過直到上周之前他通常還會避免指名道姓地批評美國。過去,他還警告其他官員要做好應對後果嚴重的不可預測事件,即所謂的「黑天鵝」事件的準備。

現在,隨著中共內部歷時數月的政治博弈接近尾聲,習近平已經鞏固了自己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地位。習近平料將在上周開始國家主席的第三個任期,幾個月前他剛剛贏得了黨內對他繼續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支持,而目前從與歐洲的政治關係到經濟數據等,中國的許多指標都在轉向負面。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歷史學家Michael Auslin說,有關圍堵的措辭顯示出習近平「不受政治氣候的束縛」,同時呼應了中共官員將中國定位為受害者的長期傳統。Auslin說,如今中國軍事力量強大,習近平似乎在說,「他們把我們逼到了這一步,(但)我們並不打算迴避挑戰」。

在之前的氣球事件中,美國迅速駁斥了中國聲稱該氣球是一種無害的天氣監測設備的說法,並用一枚響尾蛇(Sidewinder)飛彈擊落了美方所稱的這一間諜飛行器。在隨之而來的新一輪相互指責和尖銳言論的背後,雙方都擔心兩國仍處於走向未來實際武裝衝突的軌道上。

氣球事件發生後,美國推遲了最有助緩和兩國關係的嘗試,即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原本的訪華計劃,美中雙方當時都認為這一訪問是重開兩國溝通渠道的關鍵一步。美中溝通渠道在川普執政時期已經縮小,隨後在新冠疫情期間以及台灣問題引發的緊張局勢下幾乎完全關閉。

習近平的最高外交特使王毅則出訪歐洲,並在每一處到訪之地都嚴厲抨擊美國。作為回應,美國拒絕了北京方面提出的通過談判來結束烏克蘭危機的12點聲明,認為這是一個只有莫斯科方面才會喜歡的提議。布林肯還公開警告中國不要助燃烏克蘭衝突,稱美國有情報顯示中國正考慮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武器援助,比如無人機和其他軍械裝備。

美中兩國政府的大部分言論措辭似乎是為其國內受眾設計的。

習近平日前出席了全國政協的一次會議,向匯聚一堂的有政治背景的的商業領袖們發表了指責美國打壓中國的講話。這些商業領袖正在艱難應對25年來最糟糕的經濟前景,包括GDP成長5%的目標。

對美國來說,氣球入侵顯示出中國的膽大妄為,需要對此做出強硬的回應,而且該事件起到了讓國會共和黨人與兩黨在安全問題上的鷹派人士同仇敵愾的作用,這些鷹派人士希望拜登對中國採取更加堅定不妥協的立場。

上上周,眾議院的聽證會就一系列問題向拜登政府官員施壓,包括加強對向中國公司轉讓半導體技術的控制,封禁中國社交媒體應用TikTok,以及懲罰中國向墨西哥出口化學品的做法,這些化學品流入墨西哥後被用於製造芬太尼。接下來,美國國會正準備對在華投資的美企施加壓力。

威斯康辛州共和黨眾議員Michael Gallagher在眾議院新成立的中共問題特設委員會的首次聽證會開場白中表示,這是關乎21世紀的生活將是什麼樣子的存亡鬥爭,最基本的自由正面臨威脅。

這種外交上的倒退加大了改善美中之間交流的難度,比如為更多記者發放簽證或聯合進行癌症研究,而且組織雙方都希望在今年晚些時候舉行的領導人峰會也變得更加複雜。與此同時,亞洲和歐洲國家期待中美關係更加穩定,這樣就有可能減少與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中任何一國進行貿易的政治風險,否則就要試圖在兩國之間作出選擇。

布林肯因中國氣球事件推遲原定的訪華行程時,美國國務院表示,布林肯告訴中國的最高外交政策官員王毅,他希望在條件允許時儘快重新安排行程。

上周一,當被問及目前是否具備條件時,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告訴記者,現在還沒有宣布此類出訪的計劃。普萊斯重申了布林肯2月出訪計劃的目標:美中兩國政府都希望避免衝突,穩定雙邊關係。

普萊斯說,這些需求仍然存在。

「我們與我們的(中國)同行仍有溝通渠道,」他說。「我們希望有更多、而且在某些方面更深入的溝通渠道。」

最近出版了關於中國外交政策的「The Dragon Roars Back」一書的趙穗生說,除了可能恢復中國在裴洛西訪台後取消的對話外,布林肯訪問北京的計劃肯定不會取得多大成果。這是因為雙方都不打算在關鍵問題上做出讓步,比如華盛頓像北京希望的那樣放寬技術出口控制,或者中國像美國希望的那樣保證不威脅台灣。

前國務院官員羅素(Daniel Russel)說,尤其考慮到習近平的政府中許多高級職位將發生變化,美國需要進行面對面的會談,以了解政府各部門將如何運作。他現在是紐約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負責國際安全和外交的副主席。在上周的一次小組討論中,他說:「如果他們等得太久,就有可能節外生枝。」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