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逆全球化趨勢下的「反脆弱」思維

2023-02-13 05:30

? 人氣

全球化持續以不同的形態在演進。(資料照, Jan Folwarczny @Unsplash)

全球化持續以不同的形態在演進。(資料照, Jan Folwarczny @Unsplash)

過去30年,我們享受全球化高度分工帶來的商品多樣化、低物價及高物質文明,跨國企業從大量便宜的勞動力、在地原料和技術中獲益。然而,快速的經濟發展所潛藏的危機,包括國際間高度分工造成的產業發展失衡、貧富差距擴大、保護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升溫逐漸浮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美貿易戰、疫情、俄烏戰爭等國際事件,不斷加速全球產業鏈的洗牌與重組,數位化和低碳化則重新定義全球產業分工的各國比較優勢,我們所熟知的全球化逐漸崩解,變成碎片化,全球供應鏈轉變為區塊化、在地化及分散化,過去由少數國家製造再出口銷售世界各地的場景將不再出現。

經營國際市場挑戰倍增

逆全球化趨勢的來臨、地緣政治關係的改變,讓每個國家與企業認知到未知風險的重要性,不再只是追求「成本」,安全穩定成為首要目標。近期台積電赴美設廠,即是在平衡利潤與風險間,採取最適的跨國生產與市場策略,除就地供應顧客所需,同時也符合企業本身及顧客分散市場的需求。

國際淨零碳排趨勢是企業面臨另一項挑戰,日前歐盟宣布自112年10月起碳邊境稅(CBAM)產品適用範圍從鋼鋁、水泥等上游產品擴及鋼鐵下游如螺釘和螺栓產品等,雖然初期將先採取過渡措施,由進口商提交碳排相關報告,後續歐盟執委會仍會研議是否進一步擴大適用產業的範圍。未來出口商需有更積極的因應措施。

國際市場存在許多未知的因素,像是突如其來的疫情引發運輸成本高漲與貨運塞港、俄烏戰爭和上海封城加劇供應鏈中斷。面對國際間各種的不確定性,企業需要更靈活的市場經營策略,在可控的風險範圍內不斷試錯成長,打造企業韌性。

提升企業的反脆弱性

達爾文進化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概念,只有適應力強的生物才能存活下來。適應性使企業在動盪的世局中,維持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發展出與時俱進的進化性。

大自然萬物都有與生俱來的防禦本能,既然無法阻止意外的發生,不如運用壓力與危機建立自身的反脆弱性,才能持續演進與成長。建議企業從市場面及產品面思考可採取的因應策略:

市場面:採取槓鈴策略

面對未知的風險,運用槓鈴兩種極端的特性,考慮極好與極差的狀況,同時採取極端激進與極端保守的兩種並行的策略,而放棄具有模糊空間的折衷方案。

企業應該思考的是,假定發生最糟的傷害所採取的避險策略,以及在安全模式下如何獲得最大的獲益。面對現今充斥地緣政治風險的經貿環境,倘若將出口集中於單一市場,極有可能面臨隨時丟失現有市場的風險。

為避免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建議企業可配置10%探索新潛力市場,90%維持既有市場,雖然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其帶來的損失卻是極其有限的,一旦成功尋找新市場的獲利空間,卻可能是無限的。

產品面:於適度風險中持續進行創新

適當波動的環境對企業反而有良好的影響。與其預防和阻止意外事件發生,想辦法利用意外事件,在有限度的風險內逆勢成長。讓企業從脆弱邁向強韌,抵抗更多不利的環境因素。「允許犯錯」是維持系統保持穩定進化成長的必要因素,主動積極尋找錯誤用最小成本的試錯,不斷收集新的資訊修正路線,來增加成功的機率,從犯錯中學習與進化,持續創新精進。

企業持續淘汰表現不佳的業務,能夠讓整體組織具備更好的反脆弱性,例如飛利浦分割虧損電視業務部門、Google停止生產2013年的Google眼鏡。馬斯克的 SpaceX經歷多年的失敗,但每次的試驗都是避免遇到更嚴重的失敗,如果成功就能實踐人類的太空探索夢想。

全球化持續以不同的形態在演進,自由貿易的榮景或不再復返,然而,業者如果能夠將每次的黑天鵝事件作為在國際市場練兵的機會,持續創新轉型,將有更多的台灣企業站上世界舞台,帶動台灣產業供應鏈國際化。

*作者為中正大學企管所博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