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羋妡觀點:「混血學霸」康熙帝,愛找洋人畫琺瑯!

2023-01-15 07:20

? 人氣

清康熙皇帝愛創新,邀集西洋傳教士和民間工匠投入畫琺瑯工藝,雍正、乾隆繼續發揚光大。台北故宮的特展,呈現十八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作者提供)

清康熙皇帝愛創新,邀集西洋傳教士和民間工匠投入畫琺瑯工藝,雍正、乾隆繼續發揚光大。台北故宮的特展,呈現十八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作者提供)

多年前曾去滿清「祖厝」--瀋陽故宮參訪,導覽員用一串順口溜來形容滿文字讓我印象深刻:「中間有根棍兒、兩邊都是刺兒、加上圈和點、就是滿文字兒。」好有趣但好像很難學呀,心想康熙皇帝的滿文、蒙文、漢文程度都那麼好,與他的出生和教育肯定有關吧!眾所周知,他的「多元學習」也包括長大後學習西洋科學,從台北故宮正展出的「風格故事—琺瑯彩瓷特展」可知,康熙皇帝不但重用西洋傳教士當幕僚、老師,更邀集這些傳教士和民間高手,共同推動畫琺瑯工藝,作品精彩極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1(作者提供)

琺瑯彩可以繪在銅胎、瓷器、玻璃瓶或宜興陶碗上,圖為銅胎畫琺瑯蓮花蓋碗。(作者提供)

康熙治國能力優 或與其多元血統有關 

國際知名研究清史學者、為台北故宮編寫多本專書的陳捷先教授,盛讚康熙皇帝(1654-1722)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這得從康熙的出生說起。清代君主姓愛新覺羅,「玄燁」是康熙皇帝的名字,「康熙」則是他的年號。康熙的爹順治皇帝,是滿清入關後第一代君主(註1),順治的母親是來自蒙古科爾沁部的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皇后),生了順治這「滿蒙混血兒」。而康熙更猛,他的生母佟佳氏,是漢族知名大家族、朝廷高官佟圖賴的女兒,所以康熙可說是滿、蒙、漢三大族群的後裔,也是清初帝王中擁有多元血統的首例。陳教授認為,康熙日後主政時表現的堅毅精神、勤慎治國態度和謙虛仁厚的胸懷,可能和他的遺傳因子有關。

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康熙,小時候也是吃過苦的。那時滿洲人非常害怕「痘症」(天花),視為一種災難,雖然無法「清零」,但「隔離」是必須的。因此三歲不到的康熙就因還沒出過痘痘,被送往紫禁城外的宅邸居住,和父母分開,四、五年後等他得過天花且痊癒後,才讓他搬回宮中。康熙8歲時順治帝因痘症駕崩,康熙繼位,第二年母親也過世了,所幸有能幹慈愛的祖母孝莊皇后的關愛及嚴格教導,影響他一生,康熙可說是孝莊皇后全力培養出的一代君主。

孝莊皇后本身極富政治能力,一手栽培康熙成為中國最傑出的皇帝;祖孫情深,康熙親撰祝文祝禱祖母安康。(作者提供)
孝莊皇后本身極富政治能力,一手栽培康熙成為中國最傑出的皇帝;祖孫情深,康熙親撰祝文祝禱祖母安康。(作者提供)

學霸康熙功業彪炳 愛讀書著書又編書 

康熙皇帝功業彪炳,包括平定三藩(軍閥)、台灣歸附清廷、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確保中俄邊境的和平與安全;此外,三次親征滅噶爾丹、經營西藏、改革政治制度、發展農商業….開啟了滿清盛世。康熙愛讀書、還很愛讀古書,書又讀得好,經常廢寢忘食就像要進京趕考似的,所以稱他是「學霸」一點也不為過;他尤其喜歡讀漢人的文學書畫,儒家經典對他更有深遠影響。

博學好文的康熙,請專家學者蒐集大量資料編書,最有名的就是「古今圖書集成」和「皇輿全覽圖」,前者是集「經史子集」百家之大成的專書,共一萬卷約一億字左右;後者更是大工程,他派了大量官員和西洋傳教士,跋山涉水到全國各地測量,還用西洋經緯度測繪,終於繪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精確的全國地圖,前前後後花了30多年的時間。

重用西洋傳教士 和法王路易十四交流 

西洋傳教士大約是在明末清初來到中國,他們可不是單純來傳福音的。西歐國家在十五世紀以後開始向外擴張,輸出文化和科學知識,天主教士就是先鋒部隊,一方面對其他國家進行文化滲透,一方面也在蒐集情報。這些西洋傳教士在中國起初處處碰壁,為了生存只好先學中國的語言和歷史文化;後來有些傳教士因為曾在明朝朝廷做過事,到了清朝時得以繼續工作,那時最知名的就是德國天主教神父湯若望,和清皇室關係不錯,甚至孝莊皇后還是他的「義女」。皇帝器重西洋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自然吸引更多人才前來,他們也都幫自己取了個中文名字,像通曉滿文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法國傳教士張誠、白晉、葡萄牙人徐日昇等,都輔佐過康熙。

3.康熙皇帝(右)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左)都愛好文藝,彼此雖未曾見過面,但經由法國耶穌會教士居中連繫,開啟中法文化藝術交流,也帶動當時歐洲的中國風。(作者提供)
康熙皇帝(右)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左)都愛好文藝,彼此雖未曾見過面,但經由法國耶穌會教士居中連繫,開啟中法文化藝術交流,也帶動當時歐洲的中國風。(作者提供)

更有意思的是,和康熙同處於一個時代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倆人成長過程和愛好藝文都有極為相似之處;兩位君王雖素未謀面,但是通過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的居中連繫,開啟了中法文化藝術交流,不僅建立了私誼,也掀起法國及歐洲各國的中國風,並帶動清宮對研究西方科學文明的興趣 。

研究創新琺瑯彩器物 為康雍乾三代特色

在交流過程中,康熙喜歡上了西洋的畫琺瑯器物,也想來研發創新,於是邀集西洋傳教士和民間工匠一起投入試繪和顏料提煉的工作;但直到康熙朝結束始終沒完全達到目標,所以才用進口顏料,把彩繪裝飾紋樣畫在銅胎器物、瓷器、玻璃瓶或宜興陶碗上。康熙極富實驗精神,一試再試,一定要很有把握才會落上「康熙御製」的款識,可見他行事嚴謹審慎。

4康熙行事審慎嚴謹,新創琺瑯彩瓷要一試再試,很有把握才能落上「康熙御製」的款識。(作者提供)
康熙行事審慎嚴謹,新創琺瑯彩瓷要一試再試,很有把握才能落上「康熙御製」的款識。(作者提供)

經過康熙時期的摸索,到了雍正六年(1728),皇家作坊終於開創提煉琺瑯料的技術,從此色系增加,貨源充足,雍正更有餘裕來推動琺瑯彩瓷;此時紋飾的風格是清新、雅致,山水花鳥還有詩。到了乾隆朝,琺瑯彩器物的樣飾更豐富了,盡顯繁華富麗,舉凡中西人物、仙山樓閣、各種錦地紋,都是非常流行的圖案。

雍正時期終於研發出國產的琺瑯顏料,琺瑯彩瓷的風格是清新雅致(左),到了 乾隆朝則呈現富麗豐富,中西人物是常見的紋飾(右)。
雍正時期終於研發出國產的琺瑯顏料,琺瑯彩瓷的風格是清新雅致(左),到了 乾隆朝則呈現富麗豐富,中西人物是常見的紋飾(右)。

故宮展廳也展示康熙朝的瓷器在試作階段,因為還沒什麼把握,所以先落上明朝皇帝年號的款識看看效果如何,例如「永樂年製」、「宣德年製」、「大明弘治年製」等等…,這種後仿款的瓷器屬於「託名瓷器」的一種,而清代景德鎮燒製不少託名瓷器,則是因為當時很流行模仿前朝。日前破損、標示為「清 弘治款嬌黃綠釉雙龍小碗」的文物,到底是清代還是明代燒製?曾引發熱議,故宮院長第一時間誤說是明代,然而經過文物愛好者提出質疑,後來故宮高層才再說明:的確是清代燒製、落上「大明弘治年製」款識的託名瓷器,是當時流行風潮下的產物。

6康熙朝試作的瓷器常落有明朝皇帝年號的款識,屬於「託名瓷器」的一種。(作者提供)
康熙朝試作的瓷器常落有明朝皇帝年號的款識,屬於「託名瓷器」的一種。(作者提供)

從這些琺瑯彩瓷的風格,很明顯能看出一個皇帝的個性;春節假期不妨去故宮走走,看看謹慎的康熙、內斂的雍正和奢華的乾隆,是如何呈現令人讚嘆的工藝之美!

註1:清太祖努爾哈赤為清朝的奠基者,他有24名子女,其中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日後的清太宗),是真正建立清朝的皇帝。

*作者為文物藝術策展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