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走出去:翻轉「世界工廠」印象的新名片

2015-04-17 20:58

? 人氣

海爾 Hair

海爾 Hair

中國從「世界工廠」變身「品牌大國」的雄心,正一步步實現。由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推出2014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其中有29個是中國品牌,超越德國、瑞士、義大利等國。相比2004年中國僅海爾一家擠身百強內,2014年已增加至5家,持續挺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外,中國國家工商總局統計,截至2015年3月底,中國累計商標註冊申請量1610.1萬件,商標有效註冊量898.2萬件;技術方面,發明專利的申請量則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一。

從「貼牌」到「品牌」

《人民日報》分析,過去,中國是製造業大國,人們的既定印象中把中國當成「貼牌」而非「品牌」大國;沒有自己的品牌,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只能做低利潤的低端加工,「為人作嫁衣」。也因此,中國企業了解一定要有自己的國際名牌,且還要掌握核心技術和產權。

華為 Huawei
華為(Huawei)

而今,當習近平對塔吉克進行國是訪問,贈送的國禮是中國品牌「中興」手機、李克強出訪推動高鐵外交,簽下多國高鐵工程、馬雲的阿里巴巴在紐約上市引轟動......中國不僅有了自己的品牌、技術,甩開仿冒、劣質的自信心也已建立;更重要的,「新常態」下由國家層面大力支持創新創業,未來有望中國品牌如雨後春筍湧現。

中興 ZTE
 

一帶一路 中國品牌走出去

中國雄心不止於塑造自主品牌,還要將其推出國門,行銷全球。中國南車的產品已出口海外84個國家和地區,並在全球建立生產基地;中央電視臺已在171個國家和地區落地,擁有3.14億海外用戶;華為業務遍及全球,服務超過世界1/3人口......顯示中國的品牌影響力正逐步向外蔓延。

一帶一路
 

時下最強勁的推力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了「一帶一路」的推波助瀾,能為更多中國企業品牌「走出去」開另一扇大門。世界品牌實驗室主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Robert Mundell)教授分析,「新絲綢之路對提升中國國家品牌和企業品牌都有正面作用,而一個國家的整體品牌形象作為一種戰略性競爭資源,愈來愈受到各國政治和商業領袖的重視。如美國、法國、德國等國的跨國公司在全球營銷過程中,往往能享受到品牌帶來的溢價。」

蒙代爾(Robert Mundell)
蒙代爾(Robert Mundell)

簡而言之,「品牌走出去」對中國而言,就像是遞出一張新名片,要賣的不只是產品,更是中國的軟實力、文化和精神。

版圖擴張 影響力和地位呢?

中國品牌冒出頭,但比起美國品牌在500強中佔有227席的全球強勢地位,目前仍存在大落差。國務院國資委研究局局長彭華崗表示,「全球叫得響的中國品牌,從數量上看還不多,對我們這樣一個經濟總量全球第二、製造業總量全球第一的大國而言,更是不相稱。」

中國南車
中國南車

也就是說,中國品牌儘管版圖擴張了,但卻未有蘋果(Apple)、三星(Samsung)、臉書(Facebook)、迪士尼(Disney)......等品牌的全球影響力和地位。

品牌認知度的三道關卡

《中國企業家》雜誌曾刊文分析箇中原因,歸納出中國品牌邁向國際的三大困難。一是「中國品牌難以滿足成熟(已開發市場)市場對品牌差異化的要求」。在歐美等地區的市場成熟,中國產品不能僅依賴品質、服務或價格就想稱霸,這些已經是「基本」。是否能走出新路,提供差異化服務和創新產品,成了品牌必須重視的挑戰。中國品牌得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引領市場走向。

二是中國國內形成的品牌價值無法複製到國外。像是聯想、海爾等成功的中國品牌,有其崛起的國內背景,並以差異化優勢、技術、創新贏得國內消費者的認可。但如果進入國外市場,缺乏形成同樣價值的條件,使得品牌的獨特性無法依樣畫葫蘆地移植到其它市場。因此,解決方法得回歸上述,找出市場中的潛在需求。

三是缺乏有效的品牌管理。品牌若要長久經營,除了營利,還得找出自己的「個性」和「定位」,建立品牌意識並系統性地包裝,這也是中國品牌在擴張過程中,必須注意的短板。

讓品牌說故事

成功的品牌,除了其個性和定位明確,能「黏住」消費者和用戶,背後總會有個琅琅上口的故事。

香奈兒(Chanel)、臉書和蘋果等品牌的靈魂人物,其經歷被翻拍成電影;海爾則有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阿里巴巴有馬雲的堅持和獨樹一格的風格......這些故事,讓創業和品牌背後多了份想像。

中國企業也得說自己的故事,讓消費者不只體驗到品牌背后的實力,也能看見深處的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