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選舉再次大敗,民進黨還能複製2020年大選翻盤奇蹟?BBC深入解析

2022-12-03 10:12

? 人氣

2022九合一選舉中,沒有特定藍綠立場的中間選民,已經被各方視為左右台灣未來選舉的重點投票族。他們立場並不固定,時而根據「仇恨值」來投票,也就是考慮「討厭誰」或「對誰失望」多於政策。這一現象被分析者認為是台灣未來投票的重要指標以及隱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Supporters of Chen Shih-chung,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candidate cry after he concedes in the mayoral election in Taipei, Taiwan, November 26, 2022.
Reuters

譬如,有分析認為,激烈的負面競選好處是全民「瘋選舉」,許多候選人或政治的的髒污之處被無情披露。壞處是,選舉成為大黨彼此間的政治動員,出現過激的言論,犧牲掉珍貴的政策分析或試圖以政策取勝的候選人,排擠掉小黨的生存空間。譬如2018年有關同婚公投,或今年18歲公民權的修憲複決投票,都與政黨選舉綁在同一天投票,成了政黨激烈對抗下的犧牲品。

在激烈的政黨競爭下,在資歷或品格有明顯瑕疵的候選人,甚至都能當選。

譬如,台灣中山大學教授姚立明說,他選後去各大社群網站,去觀察某一市長當選人的支持者的言論及背景,他發現這些中間選民根本不在乎該候選人在運用助理費的爭議或操守。相比起來,他觀察到該候選人支持者的認知是,在激烈的藍綠的攻防下,年輕的候選人有許多成就,卻正在被「大人」(執政黨)霸凌。這就導致所謂負面選舉,將政策議題抹煞掉,根據誰最討厭來投票。

此次台灣選舉便有貪污,殺人或涉入簽賭案及恐嚇前科入獄的人當選縣市長及議員,也有一當選地方首長後,就表示自己競選時天花亂墜的政見無法兌現等亂象,再次引發風暴以及輿論對於選民素質的質疑。

王宏恩向BBC中文分析稱,政治學研究談到選民的素質,選民的依附主義(譬如買票)在所有民主國家都很普遍,但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逐漸被淘汰。亦即國家及人民越富有,人口越多,買票就會越來越少。他解釋稱,「當我們有一個強大的公民社會,人們可以自由地互相交談,那麼大多數公民就會對候選人的素質進行辯論,並選擇一個更好的人選。因此,要批評選民是選民彼此的事,不是政客的事。」

王宏恩強調,如果一個政治精英真的足夠有能力,他就能夠說服選民自己是更好的選擇。說服力本身就是政治精英的一種能力。「為什麼選民應該信任一個沒有經驗的新人?政治精英應該通過說服而不是抱怨選民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說。

台灣環保人士,詹順貴律師也發文稱,此次選舉,民進黨許多候選人開出的政見支票,「仍不脫老舊的硬體式大建設計劃,完全看不出與國民黨威權時期的經濟建設模式有何不同?過去6年多,更讓底層人民反感的是,許多民進黨主政下的大建設計劃,其底下的利益輸送、迫遷與分配不正義,經常較之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明顯猶有過之。」他強調此次選舉大敗,該黨需要先自我檢討,而非急著在黨內外找「戰犯」推卸責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