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封關前操弄民調,是對「選賢與能」最大的諷刺

2022-11-17 06:00

? 人氣

選舉民調投票十天前「封關」,意在避免干擾選情,但也演變成可操作的變數,圖為國民黨造勢。(顏麟宇攝)

選舉民調投票十天前「封關」,意在避免干擾選情,但也演變成可操作的變數,圖為國民黨造勢。(顏麟宇攝)

我國《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53條第2項規定,投票前10天起,不得再報導、發布、評論或引述選舉相關民調,這就是所謂的民調封關。為什麼要限制選前不能公佈民調?這種限制最早是因為「寧靜投票」、「選舉沈默」的思考,認為有必要讓選民在選前冷靜思考一下自己的投票行為;後來又有學者指出,選前公布民調牽涉選舉公平性,很容易讓擁有龐大資源的政黨或團體,透過操作民調數字進而影響選舉結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家印象比較深刻的例子,大概就是2000年總統大選了。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在投票前夕強調宋楚瑜已經出局,連戰、陳水扁兩個人的支持度僅在誤差範圍之內,所以,最後選舉結果完全看民眾如何選擇。此話一出,國民黨員高呼集中選票,但沒想到選舉結果卻是宋楚瑜以些微票數落敗,連戰的得票卻只排在第三位,引起輿論譁然。

許多政治學及心理學的研究都顯示,民眾常常會有所謂「西瓜偎大邊」的從眾效應,因此,在單一席次的選舉中,民調常常被視為選戰宣傳的一部份。而歷史證明選前操弄民調,的確可以影響一些人的投票傾向,這些人也許是不喜歡輸的感覺、也許是不想讓自己的一票變廢票、或者是不想讓自己討厭的人當選,他們自然關注民調,希望可以作為投票依據。

就因為操弄民調有用,所以許多擁有資源的大黨,或是別有用心的媒體,就很習於在選前操弄封關民調,企圖利用「調整」過的民調數字,影響選民的判斷,遂行其「棄誰保誰」的助選目的。這種違反民主的做法,除了欺騙選民之外,還嚴重傷害民主公平原則,讓政媒合流、大黨恆大,壟斷政治權力的分配。

封關民調不可信,最近美國才剛剛發生一起活生生的例子。美國期中選舉剛結束,選前民調顯示共和黨會掀起紅潮,席捲參、眾兩院成為多數黨。但選舉結果卻讓人跌破眼鏡,共和黨表現不如預期,反而民主黨成功守住參議院多數黨席次。會導致如此結果的原因,在於傳統調查方式,愈來愈難獲知年輕選民的投票意向,加上認為年輕人投票率會很低的刻板印象,讓他們錯誤高估民調的準確性。

封關前的民調,當然會有客觀單位的純學術民調,但更多的卻是企圖影響選舉結果的民「調」,選民豈可不慎乎。其實,最簡單的分辨方法就是從調查機構、調查方法與樣本結構三方面來判斷。只要一說調查單位,你馬上就知道他支持誰,那對其民調就要多存一個心眼;網路民調基本上不能算是科學性民調,娛樂效果大於科學效力,所以調查方法如果是網路,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另外,由於時代進步,家用電話愈來愈少,加上年輕人習慣用手機而不用市話,因此市話民調愈來愈無法反映真實民意,其民調真實性也就非常值得商榷。

選民如果不想被操弄,其實也很簡單,只要相信民主的基本原則即可。民主的基本原則就是「選賢與能」,選民不要只是把它當作口號而已,而是要真正去比較候選人,找出一個最有能力、也最適合的人,只要聽從自己的心意,做自己的主人,自然就不會被民調所操弄,只要認真行使投票權,自然就不會讓陰謀詭計得逞。

*作者為青年之愛基金會董事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