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人的過街老鼠哲學─也談阿帕契

2015-04-13 05:20

? 人氣

阿帕契事件,讓勞乃成一家成了過街老鼠。圖為上校軍官勞乃成父親勞則康出面為子致歉。吳逸驊攝。

阿帕契事件,讓勞乃成一家成了過街老鼠。圖為上校軍官勞乃成父親勞則康出面為子致歉。吳逸驊攝。

過街老鼠一詞,語出毛澤東《反對黨八股》中的一段話:我們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如果不連黨八股也給以清算,那它們就還有一個藏身的地方,它們還可以躲起來。如果我們連黨八股也打倒了,那就算對於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最後地「將一軍」,弄得這兩個怪物原形畢露,「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兩個怪物也就容易消滅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後來我們一般拿來形容歹事做盡或令人不恥之徒,人人皆痛惡而欲除之後快。有趣的是,這樣的一個成語,卻可拿來形容當今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對於公共安全等相關議題的慣性態度。

老鼠滋生,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應該是找出環境中吸引老鼠聚居繁殖的要因,進而改善以達到有效抑止生存。儘管根絕鼠患並非易事,但一味的捕殺老鼠絕對是治標而不治本的方法:相信大多數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或許過街老鼠這個概念,對於一些現在生活在都市的人而言,可能有些陌生,所以我常用蟑螂來做一個更貼切的比喻:如果你討厭蟑螂,希望蟑螂不要出現在你家,那發現蟑螂以後,是如何打死它比較重要,還是減少食物來源、養成定時清理廚餘這些措施比較重要?

無論是以往戒嚴時期的一言堂,到今日開放多元爭鳴的媒體生態,追打過街老鼠,在台灣社會一直都是顯學。此次阿帕契打卡風波,各路媒體與名人,上至文人志士下至販夫走卒,無一不參與這個貌似天經地義的「 除害 」運動,將責難與焦點加諸李姓藝人與勞性軍官之上。更甚之,舉凡各種重大的刑案,名人失言,職棒簽賭,或是政治人物的爭議問題,社會輿論也似乎很習慣性地會採用這套過街老鼠哲學:不論究其因,好像只要把表面的禍首/肇事者往死裡的打,把老鼠打死了,問題就會解決。

然而,極盡所能的追殺老鼠,就能解決鼠患嗎?從上之所言,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洪仲丘事猶如昨日慘案,歷歷在目;但在太平之世的軍法審判制度走入歷史以後,我們似乎已經忘了國軍要繼續檢討、改革的必要性。軍官目無法紀,無視國防保密的重要性與責任,利用公器行一己之私,阿帕契直升機進香團一案,絕對不是單一個案。

更嚴重者,中華民國國軍不知道為何而戰,不知為誰而戰,在政黨二次輪替與媒體更多元化以後,也暴露地越來越明顯:這些問題皆非能以「軍紀渙散」四字可輕輕帶過。隨著檢調已經介入偵辦並將相關人等列入被告,整個阿帕契事件輿論關注的焦點,應該不是只追打過街老鼠這麼簡單。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誰把老鼠放進來撒野?或許這才是問題的根本,也是最該究責的對象啊!

*作者任職於樂器貿易公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