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憲法 學者:國家定位不清人權受傷害

2015-03-20 15:20

? 人氣

新台灣智庫董事長吳榮義表示,根據智庫最新民調,支持憲改的民眾比例已達79.7%,與去年6月調查結果66.5%,與今年1月的73.9%,有明顯增加。(蘇仲泓攝)

新台灣智庫董事長吳榮義表示,根據智庫最新民調,支持憲改的民眾比例已達79.7%,與去年6月調查結果66.5%,與今年1月的73.9%,有明顯增加。(蘇仲泓攝)

新台灣國策智庫20日舉行憲政改革記者會,呼籲朝野政黨在討論修憲議題時,應顧及加強人權保障。嘉義大學教授許志雄指出,過去的憲法改革偏重政府體制的修正,由統治機構主導,忽略人權保障;而從台灣的政治發展歷程來看,當國家定位不明確時,人權保障也將難以落實,因此未來希望能透過修憲,明確台灣的國家定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台灣國策智庫曾於數年前提出《台灣憲法》草案,做為推動憲改的理念基礎。《憲草》與我國現行憲法最大不同,在於國家定位、領土範圍,確立總統制精神。而在人權內涵方面,則特別設置原住民權利專章,並納入人性尊嚴保障等條文。

在20日的憲政改革記者會中,智庫副執行長林廷輝表示,人權保障應是各國憲法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台灣的憲政改革卻流於政治算計,各政黨只願意處理對自己有利的體制部分,在人權保障上未有著墨。

許志雄則指出,我國過去憲改由統治機構主導,偏重政府體制的改革,忽略人權保障;但從憲法精神來看統治機構只是手段,若體設計能符合責任政治的原則,仍然可以促成人權保障。

針對憲改對政府體制的討論,與人權保障的關連性,許志雄認為憲法中的國家定位,將左右人權是否受到保障。他以台灣的政治發展歷程為例指出,從二次戰後戰後到1991年,是我國憲法的「一個中國」階段,台灣被定位為一省,在那個時期中,國民人權及政治權利均無法受到保障。

而在1991年首次修憲到2000年之間,許志雄則定義為「一中兩國(分裂國家)」階段,憲法界定台灣是一個國家,但未來仍要統一,此時人權保障已有初步進展,包括人民的參政權等進一步提高。

許志雄說,2000年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時期,為「一台一中(兩國)」時期,人權保障發展快速;2008年馬英九總統執政之後,國家定位為「一國兩區」,人權也因此受到傷害,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2008年前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所引發的沒收國旗及街頭衝突等事件。許志雄以此論述認為,人權保障最終仍必須回歸到國家定位問題。

然而目前國民黨與民進黨提出的修憲主張,仍受限於政治運作,許志雄坦承,要實現明確台灣定位及人權保障的《台灣憲法》,在內有統獨之爭、外有中美壓力,「仍然只是浪漫的想法」。

為求循序漸進,許志雄同意兩階段進行,先藉2016總統及國會大選時機就有共識的部分先修,在2016新總統及新國會上任後再推動全面性改革。

許志雄並提出個人看法,認為若2016立委選舉出現主張制憲的候選人當選,進入國會推動制憲,以國會決議要求總統制憲,將是理想的作法。他更進一步表示,雖然要求總統候選人主張制定獨立的《台灣憲法》,在現今情勢下是「無法承受之重」,但若總統候選人對制憲議題持開放態度,一旦當選便有基礎民意;加上國會決議,將使推動制憲更為可能。

針對國、民兩黨在去年九合一選舉後陸續提議修憲,新台灣智庫董事長吳榮義表示,根據智庫最新民調,支持憲改的民眾比例已達79.7%,與去年6月調查結果66.5%,與今年1月的73.9%,有明顯增加;其中20到40歲族群的支持度,更達到85%。吳榮義表示,此一結果顯示民眾在朝野政黨的討論下,更能夠接受修憲主張,也更有助修憲議題的討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