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香港開展新一波青年教育「補腦」

2015-03-20 09:40

? 人氣

不少中學生參與香港「佔中」行動。

不少中學生參與香港「佔中」行動。

香港去年發生「佔中」事件令北京的中央政府意識到香港的青年對國家及民族看法需要正視,因此加強對香港年輕一代的國民教育的議題又再重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接近北京的香港政界人士向BBC中文網表示,中央會進一步協助香港推動國民教育,而且是事在必行的「硬任務」,不過為了避免再出現當年反國教的大型對抗行動,預期未來會增加青年交流、學生實習等形式讓青年多了解國情,而且盡量稱為青年教育。

應中央領導人的要求香港需要加強青年工作,中共共青團的官員也承認中國教育部跟特區政府正在協商如何進一步在香港推動國情教育,多管齊下希望增加香港市民,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愛國心。

對於中央的協助到底是間接的,還是直接干預香港的教育制度,香港關注國民教育的團體密切關注中。

長期研究香港青年政策的學者亦認為,從國家層面說,政府要推動國情教育沒有錯,不過今天的社會「硬銷」收不到效果。

需要「補腦」?

中共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秦宜智近日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透露,去年香港發生「佔中」期間,中央一些部門已派人到佔領區了解青年人「佔中」的想法。

他在訪問中指出,香港修讀中國歷史課的中學生愈來愈少是有問題的,認為中國人,不能連自己的祖先、國家歷史文化都不了解。因此在國民教育方面,中國的教育部門有需要跟香港特區政府進一步協商如何處理。

其實,北京領導人普遍認為部分人香港的青年在國家意識、人生目標、歷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缺失,需要深刻反思,認為事實說明香港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不少問題,因此強調國民教育正是「補腦」藥。

曾經出任香港教育部門首長的港區人大代表羅範椒芬近期建議香港的凖老師入職前須到中國內地學習國情,甚至考慮為入職要求。

香港教育當局在2000年取消中國歷史為 中學的必修科,目前是香港行政會議成員的羅範椒芬當時出任教育統籌局局長。

國教進行中

香港學生

中央會進一步協助香港推動國民教育。

香港教育界和學界認為,在「一國兩制」下,教育事務屬香港自治範圍,憂慮中央開始直到伸手干預。

香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亦承認,國教課程大綱在2012年的國教風波後雖已擱置,但國民教育一直在發展中,未來數年政府會檢視及推廣價值教育,包括講解香港與國家的關係,令學生明白擁有的權利及義務。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召集人陳惜姿接受BBC中文網訪問時指出,香港的教育機構正在應北京要求推行國民教育,經過2012年的國教風波後,有關的內容目前化整為零進行,因此國教確實不斷在進行中,關注組亦密切留意政府的舉動。

例如中小學的北上交流團沒有停止過,而且有增無減;行政長官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推行香港及其他省市設姊妹學校等,都是國教化整為零地進行。

陳惜姿認為,中央政府及香港政府如果沒有了解清楚反水貨的青年為何提出抗議、參與「佔中」的青年為何出來與政府對抗,只認為增加不同形式的活動可以令青年因了解北京而不對抗,這種方式注定失敗。

中國國務院港澳辦前副主任陳佐洱今年1月炮轟香港教育制度。指「佔中」顯示香港教育出了問題,令青年成為揮動米字旗、衝擊軍營香港立法會及政府總部的「排頭兵」,參與佔領運動的青年應要「補腦」。

陳佐洱質疑當局的教育理念,能否涵接中國憲法、基本法及一國兩制分針,更稱香港教育局局長要接受中央及香港社會監督。

陳惜姿指出,如果政府的取向只認為要「補腦」的話,單向的原始方式叫青年愛國是沒有用的。

她認為中央及香港政府必須了解目前青年問題症結在哪裏,單方面的要求青年人做任何事只會增加反感。

理解及認識

陳佐洱炮轟香港教育制度。指「佔中」顯示香港教育出了問題。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人口政策專家葉兆輝教授向BBC中文網表示,對國家的理解不單單透過國民教育,必須增加對國家的理解及認識,青年人增加對國家各方面的認識,自然會增加認同感。

他認為,中國政府經常希望透過一些「硬銷」手法來推動共產黨管治下的國民教育,可惜在今天信息發達的年代不會收到預期效果,而且引起反感。

葉兆輝建議中央及香港政府可以選擇採取更聰明的手法推動青年教育減少反彈。

他認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民教育課,中國也不應例外,國民教育也不是毒藥,但內容必須是客觀事實,將中國的好與壞都陳述出來,國家在過去歷史面對發展的問題及得過,以事實讓青年人去分辨。

他說:「今時今日,如果仍以中國好、某某黨好,某某黨妙去唱好,香港的年輕人不可能接受,現在的青年有思考能力、沒有蠢人。」

葉兆輝不明白政府為什麼愈做愈差,形成今天不少青年與政府對立甚至成為雙方叫陣的局面。

另外,香港缺乏青年人與政府對話的平台也是推動青年教育停滯不前的原因。葉兆輝認為,讓他們有真正發聲的渠道,青年人沒有被尊重,因此反抗的力量愈來愈大。

他笑說香港現有的幾個關於青年事務的委員會,當中都是中年及年長的代表,可想而知對話平台的缺乏。

香港報章《信報》創辦人林行止日前發表一篇題為「以史為鑒什麼史、觀人言行哀港人」的文章,他指出,如果要香港的學界北上了解國情,中國必須首先梳理出一本與歷史事實相符的「國情讀本」,因為生活在香港這個開放的社會,如果要香港市民學習不真實的國情,只會收到反效果。

林行止預計,更多人北上學習國情的結果,必然是造成香港社會的進一步撕裂。

其實香港的青年政策牽涉的不止是教育問題,而且必須全盤整體政策的配套問題。

現行的香港青年政策基本上是零散和支離破碎,以配搭形式散見於政府各個不同的社會政策之中,各自為政且大多數都是屬於補救性政策,亦即在問題產生之後才制定,缺乏長遠目標及清楚的發展方向。

最重要的是有關政策未曾觸及到年輕人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青年教育跟國民教育仍需要彼此有足夠的需要時間及耐性去理順和處理。

(責編:蕭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