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爭議中東行》CNN解析3大重點:人權立場倒退、石油增產渺茫、伊朗政策分歧

2022-07-18 19:00

? 人氣

2022年7月13日,美國總統拜登抵達以色列。(美聯社)

2022年7月13日,美國總統拜登抵達以色列。(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13日至16日展開上任以來的首次中東行,先後到訪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沙烏地阿拉伯,企圖重申華府在中東的影響力。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7日針對拜登本次出訪行程,整理出以下3項關鍵重點,並解析其背後意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重點1:人權立場倒退

拜登(Joe Biden)正式出訪前夕,白宮即稱重塑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關係,是此行的重點之一。而與被控謀殺知名異議記者哈紹吉的沙國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MBS)會面,更是備受各界矚目。

2018年10月,沙國知名異議人士、《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記者哈紹吉(Jamal Khashoggi)進入沙國駐土耳其伊斯坦堡總領事館辦理手續,卻遭沙國王儲穆罕默德下令殺害、肢解,震驚國際社會。當時正在競選總統的拜登表示,美國必須嚴肅看待此事,承諾上任後會終止對沙國軍售,並將其打成不見容於國際社會的「化外之國(pariah state)」。

拜登上任之初,為展示新政府對人權價值的重視,迅速將MBS打入外交冷宮。不過隨著俄羅斯今年2月入侵烏克蘭,引發全球能源與通膨危機,國際社會期盼沙國領導的石油輸出組織(OPEC)能盡速增產,緩解不斷飆漲的國際油價。

為此,拜登15日前往沙國大城吉達(Jeddah)與MBS進行會談,並在鏡頭前拍下擊拳(fist bump)為禮的照片,象徵雙方關係有望轉好。不過,外界卻指責拜登此舉根本是在幫殺人兇手洗白,《華郵》發行人萊恩(Fred Ryan)更痛批:「這動作傳達出一種親密感、自在感,為MBS送上他極力追求但不應得到的救贖。」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批評,拜登表示在兩人3小時的會談中,他非常直接地向MBS提起哈紹吉案,並稱其為涉案人士。他同時告訴對方:「要一位美國總統對人權議題保持沉默,即違反美國的本質與我的個人信念。我將永遠捍衛我們的價值。」

而在16日的波斯灣合作會議(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上,拜登也向埃及、伊拉克、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等領導人重申,人權是美國的立國基礎,並鼓勵與會領袖增進各國的女權和新聞自由發展。

2022年7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會見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AP)
2022年7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會見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AP)

重點2:石油增產機會不大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導致能源價格飆漲,歐美經濟大受衝擊,美國油價更創下1加侖5美元的歷史紀錄。CNN表示,日益飆漲的油價已經威脅到美國民主黨11月期中選舉的贏面,拜登急需沙烏地阿拉伯這個全球原油最大出口國協助,增產石油紓解市場壓力。

拜登15日與沙國領導人展開雙邊會談後表示,他正盡其所能地提高石油供應,但還要再過數週才能看到具體成果,目前並未給出任何增產承諾。CNN也指出,OPEC峰會將在8月初召開,屆時各國可能會同意增產,但變數仍多。

2022年7月15日,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右)與美國總統拜登會談(美聯社)
2022年7月15日,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右)與美國總統拜登會談(美聯社)

重點3:美以伊朗政策不同調

拜登2021年1月上任以來,對外政策側重於抗中和俄烏局勢,其中東政策因此備受質疑。對此,拜登在波斯灣合作會議上也重申,美國將持續在中東扮演領導角色,避免中國和俄羅斯趁勢而入。他直言:「美國致力於與中東各國合作,為該地區打造積極正向的未來。美國不會離開。」

事實上,拜登到訪以色列的第二天便與以色列看守總理拉皮德(Yair Lapid)會面,雙方發布《美以戰略夥伴關係耶路撒冷聯合聲明》(The Jerusalem U.S.-Israel Strategic Partnership Joint Declaration),誓言共同阻止伊朗發展核武計畫,以穩定中東局勢。

拜登14日在記者會上強調,他堅信外交途徑是對抗伊朗的最佳方式,並稱美國將繼續與以色列合作,應對來自伊朗的威脅。CNN表示,伊朗所構成的威脅包含持續發展彈道飛彈,以及向「真主黨」(Hezbollah)等恐怖份子提供武器。

不過,以色列卻對美國的伊朗政策不以為然,並主張應以武力恫嚇伊朗。拉皮德表示,言辭警告和外交途徑都無法阻止伊朗,唯有西方國家動用武力、將軍事威脅擺上檯面,才能阻止德黑蘭當局繼續發展核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