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岱君《重探抗戰史》7年後出新卷 黃克武:這書優點是讓台灣、大陸、日本都不滿

2022-07-03 09:30

? 人氣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右一)2日下午,應長風基金會之邀,以「重探抗戰史:戰爭與我們的距離」為題發表演講。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黃克武(右三)則與會講評。(長風基金會提供)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右一)2日下午,應長風基金會之邀,以「重探抗戰史:戰爭與我們的距離」為題發表演講。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黃克武(右三)則與會講評。(長風基金會提供)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近日出版《重探抗戰史》第2卷,距第1卷出版已經7年,由於論文集是由她編著,但集結台灣、中國大陸、日本多地學者研究,運用了大量跨國檔案和蔣介石日記等最新史料,但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黃克武形容這套抗戰史「會讓3類人不滿」,不過正是這樣的「不滿」,可以看到這套書編、作者追究歷史真相,糾正過去研究錯誤之處的努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郭岱君2日下午應長風基金會之邀,發表「重探抗戰史:戰爭與我們的距離」演講,並邀黃克武與本書作者之一、中研院近代史所助研究員蘇聖雄與談。目前《重探抗戰史》已出版至第2卷,第3卷正在排版中,也將於近期問世。

蘇聖雄:台灣學者研究抗戰史,受到「世變」很大影響

蘇聖雄則提出台灣學者研究抗戰史的「史學史」可以分成4個階段,並認為其受到「世變」很大影響。第1階段是1973至1988年,為「政策推動,研究起步」階段,因為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需要凝聚民族意識,提倡中國現代史研究,抗戰史研究跟著開始發展,學者接觸到一手史料,研究單位包含國史館、近史所,及國民黨黨史會。

蘇聖雄稱,第2階段是1988年前後,當時政府開放多元發展,因解嚴、台灣民主化,政治禁忌解除;第3階段則是馬政府的2008年到16年,是「官方領導,研究集結」,包含時任馬英九總統與國史館長呂芳上扮演推動要角,出版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史料、論文集;第4階段則是2016年至今,包含各種主題計畫、跨國研究,雖然政黨再度輪替,官方又不再提倡,面對低潮,但民間藉由學術活動、主題計畫、國際共同計畫,如馬英九基金會支持政治大學人文中心推動遠征軍研究,郭岱君這套《重探抗戰史》,雖然不能說以台灣為主的研究,是胡佛研究所為基地的研究,但也有不少台灣學者參與。

黃克武:維持主體性及避免民族主義情緒,是抗戰史最大挑戰

黃克武評論時表示,做抗戰史研究最大的挑戰,在於維持主體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過度民族主義情緒,兩者找到平衡是很大挑戰,郭岱君的團隊是成功的國際合作團隊,花了很大心力結合中國大陸、台灣、日本、美國的學者,郭也花了很大的心力編輯文章,形成首尾連貫的故事,首冊從日本帝國主義開始講到武漢會戰,第2冊再講到世界大戰的合流,第3冊會處理過去少著墨的、正面戰場以外的東西,如彼時的中外關係,中日的秘密議和,還有汪精衛政權、各地附日傀儡政權,敵後根據地,過去研究較少觸及、敏感,但郭以號召力找了最好的學者處理。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2日下午,應長風基金會之邀,以「重探抗戰史:戰爭與我們的距離」為題發表演講。(長風基金會提供)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2日下午,應長風基金會之邀,以「重探抗戰史:戰爭與我們的距離」為題發表演講。(長風基金會提供)

黃認為,這部新的《重探抗戰史》,在歷史分析手法上,同時注意到3個因素:人的因素、事件的因素、結構性的因素,尤其人的面向寫得最精彩, 把人在戰爭期間,面對的複雜的情境充分展現,講了許多動人的故事,還大量用了蔣介石日記,可以看出抗戰時蔣介石一方面堅決抗戰的意志,也能看到蔣徬徨無助、禱告又無效的一面,反映其內在心境,如果不是蔣日記出土,史家也沒有辦法掌握當時最高領導人心境的變化。另外像抗日名將張自忠的自盡、方先覺的生死抉擇也描述得很生動;並提到台兒莊大捷時陝軍「生在陝西、死在山東」的豪語,還有一章談到南京大屠殺裡的婦女悲慘情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

潘維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