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許自己一個安全獨居的在地安老夢

2022-02-21 05:30

? 人氣

獨居可能是一種選擇,但高齡者獨居仍須面對安全、生活庶務等挑戰,需要建構社區的互助與培力網絡維持長者正常生活。示意圖。(資料照,取自geralt@pixabay)

獨居可能是一種選擇,但高齡者獨居仍須面對安全、生活庶務等挑戰,需要建構社區的互助與培力網絡維持長者正常生活。示意圖。(資料照,取自geralt@pixabay)

安全住在自己孰悉的環境,幸福有尊嚴生活到終老是每個人的夢想。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年最新發佈的資料顯示,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中就有1位為65歲以上之長者。台北市更於111年2月公佈已率先全國各縣市提早進入超高齡社會。面對目前近393萬長者的生活安排與照顧需求,若國家沒有更快速的因應之道,伴隨著超高齡社會而來的許多社會問題,不僅影響長者無法安老,甚至引發世代戰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的報告中提及:社會孤立即為個體缺乏與家人、親友以及他人的互動連結,孤立的程度將受到接觸的頻率以及時間影響;孤獨感經常伴隨社會孤立,且無法從外觀判定個體是否感到孤獨。過去研究指出,孤獨將對人類的生理與心理健康產生多種負面影響,並進一步加重社會健康與照護的成本。因應這2年新冠病毒海嘯般來襲,更影響整個社會中家庭結構與社區互動模式,疫情期間缺乏過去習慣的社會鏈結與參與,長者問題亦被浮現如老人歧視、老人受虐案件及孤獨死等。其中孤獨死的社會事件頻傳,引發許多人的關心與擔心。獨居的長輩在想,關心自家獨居的兒孫們也在思考,如何安全獨居在自己的家,但不會孤獨死在家中多天而沒人發現?

喪偶、憂鬱、久病厭世、重大生活事件、沉重經濟負擔、獨居等都是老人自殺的原因。(圖/華人健康網提供)
獨居長者可能因憂鬱、生活庶務、疏離感等對精神狀況造成負面影響。示意圖。(資料照,華人健康網提供)

依據老人福利推動聯盟2021年疫情趨緩後調查台灣六都長者情形,發現有24.1% 長者有孤寂感,將近 50.56%近半年才一次或都沒有跟其他親友聚會情形。目前全國社福體系列冊關心的獨居長者42,603人,僅佔全國長輩約1.09%,遠少於國家2017年全國調查近30%獨居長者(含雙老同住),獨居狀況只會越來越多,從數據上的差異可看到國家對獨居長者服務比率偏低,相關政策似乎跟不上超高齡時代的轉變,確實讓很多長者開始擔心自己的未來。

選擇獨立的勇氣仍然難敵數位時代的複雜化庶務

選擇獨居也是一種獨立自主的象徵,然獨居長輩面對自己身體衰退與各種社會挑戰,如緊急疾病處理(如居家跌倒,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等)、財務處理(財產投資與信託等法律問題)、生活事物安排(如當志工、安排終身學習、就業等)及數位化複雜的、配合政府相關行政申請(如打疫苗等數位化時代各種申請各種福利服務等)等挑戰,雖說多數獨居長者並非失能,生活中的多數事項亦能獨自完成,但科技時代轉變庶務繁雜下,確實已經不是個人能力可完全獨立處理,尤其70歲以後的長者更需要有人引導與支持自我安全獨居,少子化時代國家已無法投入太多專業人力去做類似的預防措施。

國家應整合專業資源培力社區,開發與培力社區健康的中高齡與高齡者發揮其所能,透過建立一套完整且易於執行的社區自主獨居服務模組,透過自助、互助與共助的生活模式,建構獨居老人在地社區生活安全網,讓每個長者都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自主、安全地生活每一天。

長輩們面對自己的第三人生,亦須要轉變自己想法,獨居不一定是悲情,要學會欣賞自己的獨居生活。安全獨居是一種生活的選擇,但需好好學習如何獨立自主安全獨居,善用社會資源來學會健康自主管理及生活事物安排外,一定不要忽略定期走出家門與親友互動,每週至少一次跟社區鄰居或家人互動,除了家人外最好的就是近鄰,在自己的家附近形成自己的「幸福獨居好朋友生活圈」, 安全獨居的在地安老夢應該不難實現!

 

*作者為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成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