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與TikTok世代牽手:相隔四百年照樣可以「皆大歡喜」

2022-02-14 11:00

? 人氣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 - 1616) at his desk circa 1600
Getty Images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生於1564年,逝世於1616年。

語言通俗 容易改編

莎士比亞出身於富裕平民階層,在那個年代他為市民創作的舞台劇跟高雅無關,更貼近市井,主題寬泛,演出方式沒有特殊要求,使用的語言較通俗,屬於那個時代英國的「白話文」,傳承較容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英國達特茅斯學院英語助理教授甘波(Brett Gamboa)撰文指出,莎士比亞劇作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是容易改編,劇情很容易套用。

比如,《奧賽羅》可以拍成印度寶萊塢電影,《查理三世》穿越到20世紀的美國毫無違和感,《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被「移植」到伊拉克戰爭時的巴格達,或者不同族裔混雜的紐約上西區。

套用《羅密歐與朱麗葉》劇情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是好萊塢影片《西城故事》,得過10項奧斯卡獎,此前同名歌舞劇在百老匯上演。


BBC藝術事務編輯崗帕茲分析:

莎士比亞的天才體現在他的寫作風格以及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而他的作品經久不衰的原因則可能歸於他創造的所有人物具有模糊的多重自我。

他的戲劇充滿著見解,但他很少透露自己的觀點,不設簡單道德預判,這使他的作品自然地可以被人們利用,按照自己的目的來解釋作品內涵。

因此,在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中,交戰雙方都以哈姆雷特著名的獨白「是生存還是死亡」來召喚士兵,認為這句話特別體現了他們的理想。

同樣,在幾十年後,美國南部各州反對北方各州提出廢奴法案,雙方都舉例苔絲德蒙娜(白人婦女)對奧賽羅(黑人)的愛情故事,以此來說明他們的觀點的合法性。

想想任何重大的世界事件,然後想想每一個無關緊要的時刻,你都會發現莎士比亞已經以優美的詩句入木三分地完美地捕捉到它。

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就是一位莎士比亞的狂熱粉絲。暗殺他的那名年輕人也是如此。


Desdemona's interracial marriage to Othello left President John Quincy Adams disgusted, even though he was in favour of abolishing slavery
Getty Images 苔絲德蒙娜(白人婦女)與奧賽羅(黑人)的跨種族通婚顯然使美國第六任總統亞當斯感到反感,儘管他贊成廢除奴隸制。

文化象徵 傳統淵源

系統的莎士比亞研究從18世紀的英國開始,19世紀成為大英帝國全球拓展的文化工具,隨時間推移逐漸成為一個傳統符號,文化象徵,在北美大陸,莎士比亞代表了北美殖民過程的文化根源。

雖然莎士比亞從未到過北美,但縱覽整個北美殖民地的歷史,可以發現不少莎劇在北美重大政治和社會轉變發揮重要作用的例子。

哥倫比亞大學英語教授夏皮羅(James Shapiro)認為,在美國艱難的種族關係歷史中可以找到了莎士比亞,他把莎士比亞視為內亂和階級衝突中的一個主角,在20世紀初美國在應對移民潮時也把莎士比亞當做一個工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