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專欄:你是祖國的一張衛生紙─評《背叛指南》

2015-02-09 05:40

? 人氣

旅美作家哈金即將再度來台,在國際聿展期間與讀者相會。

旅美作家哈金即將再度來台,在國際聿展期間與讀者相會。

「國家,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許紀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哈金是我最喜歡的當代小說家之一,他的作品既具有通俗文學的特點——精巧的情節、流暢的敘事、俏皮的語言,也具有嚴肅文學的品質——人性的深度、思想的厚度以及尖銳的批判力。《背叛指南》在哈金的小說中可謂別具一格,正如哈金在為中文版所寫的序言中所說,小說主人公的人物原型是中國在北美的最大間諜金無怠。一九八五年,哈金剛剛作為留學生來到美國時,看到媒體上鋪天蓋地都是關於這個案件的報道。一般認為,金無怠是美國有史以來發現的最重要的中國間諜,有人認為其對美國的破壞程度是空前的,甚至超過之前所有被偵破的間諜影響的總和。

〈中國最大間諜金無怠與第二任妻子周謹予(台灣人,左)的故事太離奇,成為各種小說或紀實報導的題材。加拿大作者家陶德霍夫曼的《內部間諜》一書(中),披露揭發金無怠的是中共政治局常委俞正聲的哥哥俞強聲,俞強聲也是「叛逃」美國的前中國情報高官。周謹予本人也寫了《我的丈夫金無怠之死》(右),質疑金並非自殺。)

義大利思想家克羅齊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哈金選擇這個具有挑戰性的題材創作小說,希望「歷史的題材不僅要重構過去,還必須對當下也有意義;理想的狀態是這個故事也包括現在」。所以,小說的時間軸從上個世紀四十年國共內戰末期一直延伸到當下的中國。另一方面,每一部優秀的小說都必然呈現人性的幽微與矛盾,在光影交錯和黑白紛呈中,讓讀者與小說人物一起哀哭與歡笑。經過二十多年的醞釀與發酵,哈金終於把這個詹姆士·邦德式的間諜故事打造成中國當代史和中美外交史的縮影,他融合史實與寫實小說技巧,呈現出歷史時空下的道德難題,審視絕對忠誠背後盲目的愛國主義,及其所造就的寂寞與瘋狂。

《祖國的名字就是殘忍》

「背叛」這個概念在這本小說中有著多重涵義:主人公蓋瑞利用中央情報局僱員的身份,三十多年來持續不斷地向中國傳遞重要情報,作為已入籍的美國公民,這是他對自己宣誓入籍時的誓詞的背叛。蓋瑞為打入敵營,拋棄了在山東鄉下的原配妻子玉鳳,一去不返,甚至一生不曾再見,這他是對玉鳳及其雙胞胎孩子的背叛。蓋瑞在美國重新成家,但很快又有外遇,他的間諜身份對親人守口如瓶,這是他對妻子和女兒的背叛。而最殘忍的背叛則是蓋瑞為之服務一輩子的祖國,在他被捕下獄之後,在外交場合斬釘截鐵地否認與他之間的關係。祖國對為之效忠和效力的子民無情的背叛,導致蓋瑞衣錦還鄉、凱旋故里的夢想破滅,進而絕望地在聯邦監獄中用塑膠袋蒙頭,窒息而亡。

背叛就是背叛,文學當然要呈現人性的複雜以及選擇的艱難,但作家不能抽身而出、宣稱保持客觀中立、拒絕作出價值判斷。很顯然,蓋瑞不是死於美國法庭作出的有罪判決,而是死於祖國對他殘忍的背叛。蓋瑞像一顆汁水飽滿的檸檬,被祖國榨乾之後便與之一刀兩斷;蓋瑞也像一張純潔無瑕的衛生紙,被祖國用來擦了一把鼻涕之後便無情地扔進垃圾桶。蓋瑞的情人、來自台灣的美國之音播音員蘇西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最大的特徵就是「殘忍」。多年來與蓋瑞單線聯繫的中國情報部門高官朱炳文,一直聲情並茂地欺騙蓋瑞,「組織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留在中國的妻子和孩子,並把一份工資按時發放給他們,卻對蓋瑞的幼子慘死在大飢荒中、妻子帶著女兒遠赴東北逃難的事實隻字不提。

蓋瑞自始至終認為自己對祖國絕對忠誠,而在美國生活多年、有了落地生根的感覺之後,他又宣稱自己也熱愛美國。兩個國家對他來說,如同父親與母親一般缺一不可。然而,他的結局卻是「愛兩個地方,同是也被兩個地方撕裂」。他背叛了美國,又被中國所背叛,他迷失在一張沒有坐標的地圖之中。那麽,蓋瑞的悲劇性命運,是不是可以成為對中國當下高漲的國家主義意識形態的有效的解毒劑呢?

哈金在中文版序言中說:「《背叛指南》有自己獨特的主題。這個故事比較集中地表現了個人與國家的矛盾。這個話題是當代中國文學最重要的主題。實際上,國家比普通人更容易犯錯誤,更可能橫行霸道,更會無視它的公民的利益和福祉。任何一個國家隨時都可能成為惡棍,都必須由它的公民精心地來管理和約束。二十幾年來,這個故事一直沈沈壓在我心底。由於本書備這樣一個重要的主題,它也許就有了硬朗的脊樑。」可惜,這是一本短期之內不可能在中國出版並被廣大中國讀者讀到的小說,它的喚醒功效的發揮尚待時日。

《他是怎樣從愛國者墮落為「愛國賊」的?》

小說有兩條故事線路:過去的故事是主人公蓋瑞蔭鬱的一生;現在的故事是蓋瑞的混血女兒、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莉蓮在中美之間奔波著尋找父親生命痕跡的過程。這兩條線路宛如兩條時而交匯纏綿、時而各自奔湧的河流。

作為北京一所大學的外籍教師,莉蓮在赴中國任教的同時展開了一段探究家族史的旅程。於是,一幅當代中國的社會圖景緩緩展開:大學裡嚴密的言論控制和洗腦教育,卻不能泯滅大學生的反叛和對自由的求索,她目睹了學生向前來演講的「防火牆之父」扔鞋子和雞蛋的場景。從首善之區到邊陲小鎮,環境汙染、食品安全、分配不公等,是中國人每天都必須忍受和經歷的苦痛。哈金多年不曾也不能踏上中國的土地,但他對中國的瞭解,比那些生活在中國卻睜眼說瞎話的御用文人更加真切。

而更為驚心動魄的是,蓋瑞是怎樣從民國時代清華大學畢業的左傾愛國青年,一步步地淪為喪失是非、善惡、正邪觀念的「鼴鼠」?吸引這隻「鼴鼠」步入萬劫不復的地獄的胡蘿蔔,究竟是忠誠,是驕傲,還是恐懼?蓋瑞一輩子都被濃得化不開的鄉愁所折磨,他以為每傳遞一份情報,就能離故鄉更近一步。這是一種何其愚蠢的忠誠!中共接二連三地給蓋瑞加官進爵,儘管都是空頭支票,但他每次都感到受寵若驚,更何況連毛主席都親口讚美說,「這個人頂得上四個裝甲師」。如是,受到讚揚和鼓勵的蓋瑞又從沮喪和焦慮中掙脫出來,熱情四溢地投入到竊取情報的工作之中。對他而言,「今生的驕傲」就是一劑致命的毒藥。還有,他的原配妻子和孩子其實是被祖國當作人質,如果他不能完成任務,在老家的親人們都將面臨滅頂之災。蓋瑞抄錄富蘭克林的名言「最大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並常常誦讀,但他自己一天也沒有能擺脫恐懼的轄制,直到聯邦調查局特工上門來逮捕他的那一刻,直到他在監獄中選擇那種最痛苦的自盡方式的那一刻。

作為蓋瑞的女兒,莉蓮經過漫長的尋訪,一點一點地複原了父親的一生。她不無同情地為父親辯護說,「他至少一直以自己的方式維持著忠誠和尊嚴」,並將父親的悲劇歸咎於「他對利用和控制他的那種權力的殘暴天性缺乏瞭解」;但這並不足以完全解釋蓋瑞的所作所為:作為中情局的翻譯和分析員,蓋瑞在冷戰時代可以讀到關於中國的絕密報告,他對中國真實情況的瞭解不亞於中南海裡的暴君和佞臣們。他對中共暴政造成餓殍遍野的大飢荒、殘酷野蠻的文革,以及比蘇聯的古拉格群島還要人滿為患的勞改營,全都瞭如指掌。但他仍然支援並服務於這個政權,他提供的情報鞏固了這個政權的統治,當然也就加深了中國民眾的苦難。可以想像,即便他的間諜生涯延伸到一九八九年,中共的「六四」屠殺也不能讓他大夢驚醒、反戈一擊。那麽,他能用「愛國主義」這個理由來為自己辯護嗎?恰恰相反,那些奮起反抗中共暴政的人,從遇羅克、林昭到丁子霖、劉曉波,才是真正的愛國者。

與毛澤東時代血雨腥風的中國相比,蓋瑞在美國的生活安寧而穩定,他也意識到美國是一個自由、法治的社會,一個能夠讓大部分社會成員的天賦得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的國家。蓋瑞居住在華盛頓郊區,書中提及多處他生活和工作的城市與區域,跟我當下的生活環境有諸多重合之處——他自殺身亡的馬納薩斯聯邦監獄,離我家只有十五分鐘車程。每每讀到那些熟悉的地名,我就想,這個也曾在此地呼吸過自由空氣的人,為什麼不願或不能勇敢地解除與魔鬼簽署的契約呢?

《面向自由,春暖花開》

《背叛指南》是一篇挑戰國家主義的宣言,蓋瑞的一生被祖國毀滅了,他為祖國所作的「卓越貢獻」只是讓獨夫民賊自信滿滿地在外交舞臺上從容佈局、長袖善舞,而並未讓普通的中國人過上更自由、更幸福的生活。在此意義上,蓋瑞的所作所為與與納粹的蓋世太保、史達林的克格勃並無二致,他們都屬於漢娜·鄂蘭所說的「平庸之惡」。

國家主義就像一副血跡斑斑、重量千鈞的鐐銬,將受害者永遠固定在那裡,不能移動分毫。由於大部分中國人都缺乏某種超越性的宗教信仰,古代的時候他們將皇帝當作神聖不可觸犯的偶像,近代以來他們又將國家當作新的祭祀對象。個人的自由、權利和尊嚴被棄之如敝屐。哈金則力圖通過小說打破國家主義和集體主義的魔咒,恢復個體的價值與特性。哈金在一篇訪問中說:「我在大陸的時候,常說『中國人是最優秀的』,完全是理想化的人格類型,很有宗教色彩。我們把國家當成惟一的信仰,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別的信仰,國家經常成為我們惟一的、完全的。最後就把國家神話了。」哈金又說:「談及國家,有一個道德底線,就是國家跟個人的關係怎樣界定。國家是一個人一個人投票、參與和建設的。國家完全是創造出來的東西,不應該對它有那種神聖感和神秘感」。這兩句話可以當作本書的主旨。

莉蓮尋訪到了父親當年遺棄在中國的家人,與同父異母的姐姐一家親密無間。她的姐姐有一個名叫本寜的兒子,一開始神龍見首不見尾,後來莉蓮才發現本寜居然承續外公的「本行」,奉中國情報部門之命,在美國創立電腦公司竊取美國最新科技成果,是中國派赴美國的多如牛毛的科技間諜中的一員。本寜當然沒有外祖父蓋瑞那種叱吒風雲、偷天換日的本領,卻也訓練有素、處變不驚。

本寜偷偷將美國禁止輸入中國的軍用電腦運到中國,並將莉蓮的丈夫也捲入其間。這個細節來自於前幾年中美之間的一個間諜大案——高瞻案。高瞻從女權學者、央視寵兒,突然在中國淪為階下囚。經過美方施壓,中方居然放她赴美,她以英雄的姿態成為高調的異議人士。人們剛要為之鼓掌,高瞻和丈夫又被美國以中國間諜的罪名逮捕並判刑。高瞻案讓中美雙方都有苦難言,真相至今撲朔迷離。這是一個關於人性的貪婪、野心和狡詐的悲劇。即便輿論大都認為他們一家罪有應得,但對於我曾經見過的他們那兩個可愛的孩子來說,當父母突然被「失聯」時,孩子的心靈會遭受何等巨大的創傷!

而在小說《背叛指南》中,作為蓋瑞的外孫和莉蓮的侄兒的本寜,最終出黑暗、入光明,面向自由、春暖花開。本寜與懷孕的未婚妻作出了脫離「老大哥」的決定,雖然失去了祖國所許諾的榮華富貴,但他們「至少擁有對方,而且將一起面對今後所有的困難、艱辛和幸運」。在給姨媽莉蓮的最後一封電郵中,本寜這樣寫道:「我現在覺得非常自由,我這輩子第一次感到自己像個獨立的人,當然也是一個沒有國家的人。」

與外公截然不同,本寜不以成為「沒有國家的人」為一種痛苦、為一種恥辱。作為高高矗立的現代圖騰的國家,在他們奔向自由的那一刻,已經轟然倒塌。從此,國家再也不能像轄制蓋瑞那樣轄制本寜了。如同魯迅在小說《葯》的結尾處為烈士夏瑜的墳上增添「一圈紅白的花」,蓋瑞的外孫成為自由人,無疑是一個光明燦爛的結局。究竟是像蓋瑞那樣成為國家的殉葬品,還是像本寜那樣「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哈金將「自由生活」的可能性展示在每一個需要作出抉擇的人面前。

註:美國國家書卷獎、福克納獎得主哈金將於2月11日國際書展期間,來台與讀者見面。哈金所著小說《背叛指南》中文版去年在台上市(時報出版),小說以1985年美國逮捕中國大陸在北美的最大共諜金無怠事件作為創作背景,藉由二戰前後一位諜報人員的人生,及當時中、美、台三方詭譎多變的國際關係,反思國家與個人的衝突矛盾與「忠誠」的荒謬性。

*作者為旅美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