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沒看見誰報導兩會的小鮮肉?」中國政治新聞線的女記者只能成為消費對象與裝飾品?

2018-03-09 17:00

? 人氣

此外,編發兩會美女記者圖集也被認為是「過於娛樂化」而在最近幾年越來越少。最近幾年國內的記者們在赴北京參加兩會前宣傳部門都會提醒,報導不要「娛樂化」。「美女圖集」自然在此之列。因為國內政治口徑限制,嚴肅報導不易出彩,再加上最近幾年媒體互聯網化,都推出了自己的網上新聞產品,到了拼點擊量的時候,輕質化、吸引目光成為風潮。那麼政治口徑緊,媒體們就開始「追星」——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不乏娛樂明星、體育明星、明星企業家。這種報導多了,犧牲了兩會作為政治場合的嚴肅性。宣傳部門就出面「管束」記者,一同減少甚至消失的也包括各類「美女圖集」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報導女記者是否對她們有利?

"三八"國際婦女節中外婦女招待會在京舉行(圖為演員在招待會上表演集體舞)。
國際婦女節中外婦女招待會在京舉行(圖為演員在招待會上表演集體舞)。

王海燕指出,對女記者的關注可以是一把雙刃劍。她認為,不只是女記者,兩會上女翻譯、女司儀等群體通常也會吸引不少目光和報導,這從一定程度顯示出,「女性的勞動變得越來越可見」。中國一直在強調「女性能頂半邊天」,這是國家希望公眾看到的一部分,通過兩會展示出來,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積極的信號」。

但她同時表示,捕捉女記者、女代表的外貌、著裝,實際上社會出自男性視角的觀察,女性還是放在「被看」的角度,這對社會是有負面影響的。

最近兩年,兩會上「美女記者」的提法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她們辛勤、吃苦、敢拼的形象。「女記者發揮『洪荒之力』」、「個個都是女漢子」……這類報導比比皆是。

馮媛表示,報導女性在工作上的追求和成就當然是好事,但關鍵在於反應她們的多樣性,比如不同年齡層、不同風格的都要有體現,而不能模式化一、兩種類型。既不能一味強調她們的美麗,也不應一味強調她們的辛苦。

由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主導的《中國新聞業年度觀察報告2014》顯示,女記者佔從業人員51.5%。馮媛認為,雖然目前中國女記者比例已經超越男記者,但代表性上女記者地位仍不如男性,對女記者的報導應與其在行業內的貢獻相符。「當人們一般提及記者時,如果不加『女』字,人們想到的還是男性的形象」,「這就是為什麼需要提女記者,但又不能把女記者形象單一化刻板化」,馮媛說。

女性新聞工作者的業內處境還能從另一方面顯現出來。3月7日,由女記者黃雪琴發起的《中國女記者遭遇職場性騷擾狀況調查》結果顯示,超8成受訪者曾被性騷擾。馮媛分析稱,這顯示女記者目前身處一個「性別不太友善」的工作環境。

她表示,這種不友善來自社會文化對女性根深蒂固的觀念,覺得女性一方面要是「賢良淑德的聖母」,一方面又是「賞心悅目的花瓶」。所以工作中,如果女性清高一點就會被評價為「高不可攀」,如果跟別人打成一片,又會被別人當成隨意開玩笑、佔便宜的對象,「沒有把女性作為平常人來親近與對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