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在他訪華府後,台北法案一個月後通過

2021-09-05 05:40

? 人氣

賴清德(右二)在2020年2月前往華府,並由蕭美琴(左二)隨行。(資料照,翻攝自賴清德臉書)

賴清德(右二)在2020年2月前往華府,並由蕭美琴(左二)隨行。(資料照,翻攝自賴清德臉書)

近日美國在台協會新處長孫曉雅走馬上任,總統蔡英文於8月10日接見、副總統賴清德於8月13日接見。此事使筆者憶起去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台北法案》,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自新聞知曉此事,但也許未能深刻體會這是台美斷交後多麽重大的外交突破,我且說個故事,諸君茶餘飯後且作消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0年3月5日(台灣時間),美國眾議院以415票比0票的壓倒性同意,通過了《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即俗稱的《台北法案》──本文將盡量避免英文原文及過多專有名詞,以利閱覽者一望而知──此法案為美國的國內法,旨在擴大台美邦交活動的範疇、支持台灣於世界各地的盟邦、並且推動世界各國與國際組織對台灣建立正式或非正式關係。

這個法案影響有多大?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的說法:此法案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並且阻撓其他國家與中國發展外交關係。

候任副總統賴清德以民間人士身分訪華府

讓我們把時光推回到2016,蔡英文總統首次當選,邦交國相繼與台灣斷交,而與中國建交或復交,截至2018年5月,短短2年就有4個國家與我國斷交並與中國建立關係,緣由不言而喻。

但同樣在2018年5月,美國4位參議員聯合提出了《台北法案》,這4位參議員分別為柯瑞.賈德納(Cory Gardner)、馬可.魯比歐(Marco Rubio)、約翰.康寧(John Cornyn)與克里斯.康斯(Chris Coons);當然,此法正式簽署還得等到2020。

2019年9月1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要求當局加強關注新疆人權被侵害的狀況,以及制裁侵權的中國官員。法案由共和黨國會參議員魯比歐(中)提出。(美聯社資料照)
魯比歐是《台北法案》的提案人之一。(資料照,美聯社)

2020年1月,蔡賴配於選戰中獲勝,蔡英文順利連任總統。不到一個月,「候任」副總統賴清德即以「民間人士」的身分,訪問美國華府,陪同者為當時尚非駐美代表的前立委蕭美琴。此處相信諸君記憶猶新,當時新聞不斷播送「台灣最高層級官員訪問華府」、「台美斷交40年來最大突破」,但我們來聊聊賴副總統去見了些什麼人。

賴清德抵美第一天,就拜訪長期為台發聲的參議員馬可.魯比歐,是不是覺得熟稔,剛剛好像在哪裡看過?次日,賴清德又會晤了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吉姆.里契、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民主黨籍首席議員包伯.梅南德茲,還有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柯瑞.賈德納,是不是又覺哪裡聽過?別急。

又次日,賴清德拜會美國政界大老、共和黨參議院黨鞭約翰.康寧,搭上最後一塊拼圖。接下來事情的發展相信大家也能猜到,一個月後,《台北法案》以完全同意的票數通過,3月26日由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簽署正式成為美國國內法。

「正常」且「和平」的國際關係

這邊還有個有趣的細節。台灣時間3月5日,眾議院通過法案(美國時間為4日),隔一天的3月6日,賴清德陪同來訪的AIT主席莫健(James F. Moriarty),以及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參觀奇美博物館,雙方互動輕鬆寫意,猶若慶賀此次的外交重大進展;2月陪同出訪的「戰貓」蕭美琴,也在之後不負眾望出任駐美代表。

在中國與世界關係降到冰點的同時,賴清德加溫台美友善關係,是自國民黨政府退出聯合國、與美國斷交後,最重要的外交勝利,也是我們一直主張的「正常」且「和平」的國際關係,縱使美國總統更迭、AIT處長接替,都不會影響我們追求正常國與國關係的目標。

*作者為大學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