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的增加與沒落的開始:《皇帝的家書》選摘(2)

2021-09-07 05:10

? 人氣

英國使節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之子斯當東(George Thomas Staunton,圖中)1793年跪見乾隆皇帝,但乾隆並未接受英方提出的貿易請求,後來英國對中國使用武力解決貿易糾紛和其他問題,而這場鴉片戰爭也成為大清衰亡的關鍵之一。(資料照,澎湃新聞)

英國使節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之子斯當東(George Thomas Staunton,圖中)1793年跪見乾隆皇帝,但乾隆並未接受英方提出的貿易請求,後來英國對中國使用武力解決貿易糾紛和其他問題,而這場鴉片戰爭也成為大清衰亡的關鍵之一。(資料照,澎湃新聞)

大清帝國的領土,在乾隆皇帝時期擴展到最廣闊的範圍,經濟力也達到巔峰;換句話說,自此之後便開始走向下坡。在乾隆皇帝統治的鼎盛時期,已經可以看見大清帝國衰退的徵兆。生於1711年的乾隆皇帝,至1769年為止,在位年數長達60年。為了迴避突破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的紀錄,乾隆皇帝讓位給兒子嘉慶皇帝,但並未釋出實權,直至1799年,才以89歲高齡駕鶴西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建國以來,大清帝國代代有勤勉且才能卓越的皇帝坐鎮,還有兼任軍隊和官僚的八旗,作為忠誠於國家的統治階級。但是,到了乾隆皇帝統治時代後半,卻明顯且迅速地轉為鬆散,其箇中緣由,想必是乾隆皇帝殲滅了自康熙皇帝以來未能拔除的心頭大患──中亞的準噶爾帝國,導致精神上的鬆懈所致。

準噶爾是蒙古裔遊牧民族最後的帝國,領有環繞著清朝版圖的北蒙古、西藏、青海和新疆地帶,曾經是清朝最強大的敵手。1755年伊犁的準噶爾帝國被清朝所滅,反叛的阿睦爾撒納(Amarsanaa)也在1757年病逝於西伯利亞。位於窩瓦河畔的西蒙古(瓦剌)族土爾扈特部(Torghut),得知伊犁人口銳減的消息,在歷經7個月艱困苦難的流亡,最後終於在1771年東歸伊犁。

乾隆皇帝眼見土爾扈特部離開俄國、自行歸順清朝的舉動,十分欣喜,特地以土爾扈特部東歸為題,創作3篇詩文。(譯注:《伊犁將軍奏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全部歸順詩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在以滿文、漢文2種語言寫下的御筆創作中,乾隆皇帝得意洋洋地誇耀,自己終於完成了他所尊敬的皇祖──康熙皇帝也未能完成的豐功偉業,成功地讓全蒙古地區歸順於清朝麾下。

1794年,英國國王喬治3世(George William Frederick)派遣使節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訪清,經過與官僚間繁瑣複雜的折衝斡旋之後,最後終於在熱河的離宮,獲得謁見乾隆皇帝的機會。然而,面對要求開放通商的英國使節,乾隆皇帝卻以天朝「地大物博」,也就是清朝土地遼闊、物產豐饒,不需要仰賴外國生產的物品進行補足這一理由作為回應,而馬戛爾尼所提出的請求,全都被打了回票。在馬戛爾尼所留下的日記中,有一段文字是:大清帝國「只能憑藉著巨大的身軀和外觀,好讓鄰近諸國心生畏懼,實際上和老舊破敗、傷痕累累的戰艦沒有兩樣」(《1793乾隆英使覲見記》)。從乾隆皇帝退位後立即出現的苗亂和白蓮教之亂等現象來看,馬戛爾尼的這段話,應該不能說是他因未能達成要求,才口出惡言的結果。

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37年-1806年)(圖/澎湃新聞)
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1737至1806年)(資料照,澎湃新聞)

鴉片戰爭與俄國的入侵

在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歷史中,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揭開「半殖民地」的「近代」序幕,從而與鴉片戰爭以前、自秦漢帝國以來「封建社會」的「古代」,做出時代的區隔。創造出中國這一套近現代史觀的中國共產黨領導階級,在1937年爆發的中日戰爭中,不願承認「中國的近代化說到底,其實是受到日本影響」,才將中國「近代」的初始,定位在接受西歐文化衝擊的鴉片戰爭時期。

鴉片是在17世紀的時候,由荷蘭治下的爪哇島引進台灣,最初是混合在菸草之中吸食,作為瘧疾的特效藥。當1729年雍正皇帝發布鴉片禁令時,葡萄牙商人每年將100箱鴉片賣往中國。1箱60公斤的鴉片,相當於100位鴉片成癮者1年的吸食分量,由此換算,當時中國約有1萬名鴉片成癮者。但是到了18世紀末,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經手販賣的孟加拉鴉片,在中國1年的進口成交量達到4000箱;這樣計算起來,成癮者已經攀升到40萬人。在英國國內,中國的茶葉成為生活上的必需品,從而導致英國對中國的貿易方面陷入單方面的入超;因此,明知鴉片為禁止輸入商品,他們卻依舊將印度產的鴉片賣給清朝。

鴉片戰爭不再只是現代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變成起始事件,是中國革命的「第一課」,還是一個世紀資本帝國主義壓迫的起點。(取自世界數字圖書館)
吸食鴉片成為清代中國人民健康與國力衰弱的關鍵之一。(資料照,取自世界數字圖書館)

1838年,英國對清朝出口了4萬箱的鴉片,大約為400萬人吸食的分量。當時清朝人口約四億,可以換算出100人中就有1位是鴉片成癮者。清朝的道光皇帝為了徹底禁絕鴉片貿易,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特命全權大臣)。1839年上任的林則徐,從廣州商人手上沒收2萬箱的鴉片,花了20天的時間,將鴉片混同鹽水、石灰加以燒毀。英國的駐華商務總監義律(Charles Elliot)向英國外相傳達,(駐華)英國人的生命和財產將受到威脅。1840年,義律的堂兄懿律(George Elliot)率領16艘軍艦、32艘輸送船和醫療船、陸軍4000人,封鎖廣東海口、攻擊廈門,為鴉片戰爭吹響了起始的號角。

道光皇帝於1841年1月發出上諭,對英宣戰。英軍在1842年5月,以25艘軍艦佔領上海,沿著揚子江(長江)一路溯江而上,取得鎮江,佈下大砲,瞄準南京城。最後,承認敗北的清朝於8月簽訂《南京條約》,全文13條的主要內容,一是割讓香港給英國、二是支付遭燒毀的鴉片損失以及其他賠償金,共2100萬墨西哥銀元(約是清朝歲賦收入的3分之1以上)、三是開放廣東、廈門、福州、寧波及上海的港口。

面對英、法聯擊 俄國成為清朝衰弱後的得利者

但在實際上,清朝在鴉片戰爭戰敗後,仍舊將英國稱呼為「英夷」,只將其視為朝貢國之一;反倒是幕末的日本,因這場鴉片戰爭而受到強烈的影響。英國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後,又以亞羅號事件為由,聯合法軍於1857年佔領廣州,掀起第2次鴉片戰爭。1858年,清朝與英、法、美、俄締結《天津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燒毀北京的圓明園,使之化為一片廢墟後,又簽下了《北京條約》。

就在清朝在南方受到英國和法國壓力的期間,坐收漁翁之利的國家就是俄國。1689年,基於尼布楚條約被阻擋在黑龍江(阿穆爾河)之外的俄國,從堪察加半島向北美洲發展。至19世紀初為止,俄國一直認為庫頁島(俄國稱為薩哈林島)是個半島、黑龍江河口為淺灘,船隻無法靠岸出海。

俄國自18世紀起就曾經提出請求,希望能讓俄國的船隻航行於黑龍江上,卻遭到清朝政府的拒絕。但俄皇尼古拉1世並未死心,1847年,他命令穆拉維約夫(Nikolay Muravyov-Amursky)擔任東西伯利亞總督,前往當地調查。軍用船隻貝加爾(Baikal)號,確認庫頁島並非原先所認知的半島,而是一座島嶼,且從海洋也得以進出黑龍江口。1850年,俄國在從黑龍江口上溯35俄里(譯注:1俄里=1067公尺)處的廟街(俄國稱「阿穆爾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Nikolayevsk-on-Amur]),設置哨所。面對俄國國內的反對意見,尼古拉1世公開下詔表示:「一旦插上了俄國國旗,就絕對不會撤下。」

淡紅處即為被俄併吞之地,為黑龍江(阿莫爾河)以北與烏蘇里江以東,包含庫頁島。(取自維基百科)
淡紅處即為被俄併吞之地,為黑龍江(阿穆爾河)以北與烏蘇里江以東,包含庫頁島。(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1853年11月,俄國與鄂圖曼帝國開戰;翌年3月,英、法2國站在鄂圖曼帝國一邊,向俄國宣戰,由此揭開了克里米亞戰爭的序幕。俄國唯恐英、法海軍將會攻擊俄國在亞洲的領地,於是在未經清朝政府的許可之下,便讓運輸1000名兵士的船隊,從石勒喀河(Shilka)出發,航行至黑龍江下游,殖民沿岸地區。當時,清朝政府正因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之亂而手忙腳亂,因此默認了俄國的殖民舉動。事實上,在1854年和1855年,英法艦隊確實有在堪察加半島登陸。

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即便英國的威脅已經不再,穆拉維約夫仍進一步推動佔領黑龍江的政策。他在黑龍江沿岸繼續推動殖民,1855年有3000人,1856年為1600人,1857年設阿穆爾州和濱海邊疆州,這些地區在事實上已經成為俄國的領地。

1858年,清廷與俄國在璦琿召開國境劃定會議之時,俄國方面為了從英國的覬覦中守住黑龍江地區,於是要求清朝政府,承認黑龍江左岸和烏蘇里江右岸地帶為俄國領地。當時,停泊在鄰近的俄國軍艦鳴槍發砲威脅,若是清朝政府不願簽署,就要動用武力將滿洲人趕出黑龍江左岸。最後,清朝的代表滿洲大臣奕山只能屈服。就這樣,俄國依此條約獲得了黑龍江以北約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烏蘇里江東岸至日本海地區約40萬平方公里的濱海邊疆州,則是在1860年的北京條約中,成為俄國的領土。

20210903-《皇帝的家書》立體書封 (八旗文化).jpg
《皇帝的家書》立體書封 (八旗文化)

*作者岡田英弘(おかだ ひでひろ)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亞洲與非洲語言文化研究所教授、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2008年獲得蒙古國頒發之北極星勳章。2017年過世。本文選自作者著作《皇帝的家書:康熙的私人情感與滿洲帝國的治理實相》(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