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積電通知客戶漲價,將如何衝擊全球半導體供應鏈

2021-09-03 16:10

? 人氣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TSMC)8月25日陸續通知客戶,即日起該公司生產的7奈米以上的製程新訂單全面漲價20%,7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漲價7%到9%。消息震撼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分析稱將直接衝擊全球半導體產業及相關產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根據台灣媒體分析,過往台積電鮮少漲價,但此刻在全球晶圓代工生產持續供不應求、晶片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台灣其他規模較小的晶圓代工廠已數次漲價,加上台積電正積極設廠,在成本需求增加下決定漲價。

台灣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徐遵慈告訴BBC中文說,台積電代工生產的8吋晶圓佔全球市場比重約45%至50%,12吋晶圓成熟製程比重甚至超過70%,此次漲價一定牽動客戶就其他半導體供應鏈業者的產品售價及營運。

不過,她強調,由於全球半導體短缺將延續到2023或2024年,因此短期內不致影響台積電與大型客戶的合作,「但長期是否可能調整訂單,還需觀察。」

The logo of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TSMC) is pictured at its headquarters, in Hsinchu, Taiwan, January 19, 2021.
台積電代工生產的8吋晶圓佔全球市場比重約45%至50%,代工生產的12吋晶圓成熟製程比重甚至超過70%;根據2021年1月的的資料,台積電市值達5509億美元,擠身全球前十大,與美國蘋果等企業並列。

台積電漲價原因

來自台灣的台積電,由在中國出生成長、美國求學就業的張忠謀在1980年代的台灣新竹創立。該公司選擇以晶圓代工模式,而非傳統設計、製造及包裝「一把抓」的企業模式,逐漸爬上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地位;而晶片更是當下人類科技的核心科技產品,被稱為21世紀的「石油」;晶片產業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台積電的戰略角色攀升。

外界評估,此次台積電漲價主要是因為全球晶片嚴重短缺,在面對需求遠超供給能力,其他同業也面臨漲價壓力的情況下,台積電因此做出有關決定。

一位台積電前資深主管向台灣財經雜誌《今周刊》透露,全球晶片代工產能短缺,導致晶圓代工同業調高定價。在台灣的相關大廠包括聯電、世界先進和力積電紛紛漲價,「而台積電向來是價格制定者,台積電如果賣100元,聯電大概頂多賣80元,其他只能賣更低.....但從去年起,聯電一路調價,從80、90,現在漲到110,比台積電還貴,這就像賓士車(奔馳車)的價格賣得比豐田低。台積電坐不住啊!」

此外,台積電前年受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邀請」赴美設廠,如今美國工廠動工,並在今年傳出德國及日本分別邀請至兩國建新廠及研發中心等等,都需要巨資才能啟動。

前巴克萊/花旗證券亞洲首席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Andrew Lu)則分析,這次台積電漲價只是順應潮流。他認為,過去台積電認為晶圓代工業不該隨著需求高就調高價格,需求變差就調低價格。但台積電先前不投資成熟製程(即28納米以上晶片製程,以下則為先進製程),結果將份額白白送給同業,還造成客戶短料(指電源或驅動IC等)瓶頸,讓台積電的先進製程長料被卡住。可以說,台積電先進製程的成本一直增加, 真的撐不下去了」。

中國關注全球半導體的公眾號「科工力量」也持續關注台積電動向,署名「青檸」的評論者分析,台積電這次漲價與以往相比,沒有優秀業績背書,漲價目的也非針對生產和研發而是在企業財報,維持基本毛利率「對於台積電而言,不但證明了公司業務盈利能力下降,更有可能讓投資者的預期落空。以目前台積電亞洲市值第一的地位來看,這顯然不是好消息。」

影響力幾何?

外界分析多半指出,台積電的漲價在全球晶片短缺的背景下並非漫天要價,這顯示出台積電雖然仍是全球晶片代工龍頭,但在台灣面臨同業在價格競爭上的挑戰,它在國際晶片大戰上面對的競爭更激烈。

譬如近來,歐美及日本等國陸續檢視有關供應鏈的自主性,認為過度仰賴單一供應鏈不僅對本國企業有害,亦不利於國家安全。譬如,美國大廠英特爾(Intel)公開表示將在2025年追上台積電的先進製程,中國也在第三代半導體研發上投下巨資,希望擺脫美國的阻礙,「彎道超車」。

長期研究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徐遵慈解釋,這些論述讓台積電背負不小壓力:「譬如前陣子車用晶片大缺貨,本質上是全球供應鏈管理的問題,並非台灣或台積電造成。此次台積電調漲價格十分敏感,可能會再次引發各國對於供應鏈自主性的討論。」

「科工力量」公眾號評論也說,台積電漲價消息傳出後,很可能影響到蘋果公司後續產品的生產。「對應的行業恐慌,甚至讓國內媒體傳出了「iPhone 13因台積電漲價」的消息,全然不顧這款手機已經大量生產的現實。這種恐慌情緒,顯然是集成電路(IC)行業『漲價焦慮』的直觀表現。」

無論如何,新冠疫情後,外界預計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將出現調整,邁向多元發展的新趨勢。徐遵慈補充說,「今年到明年,全球預估有近30家晶圓廠將投入市場,台積電的地位目前雖然不會被撼動,但台灣其他規模較小的晶圓廠,集成電路設計廠等業者預估會面對較大的競爭壓力」。

Employees work on the production line of silicon wafer at a factory of GalaxyCore Inc. on May 25, 2021 in Jiashan Coun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of China.
近來,歐美及日本等國陸續檢視有關供應鏈的自主性,認為過度仰賴單一供應鏈不僅對本國企業有害,亦不利於國家安全。

分析:全球半導體晶片為何面臨短缺

BBC科技產業記者 克里斯·巴勒紐克(Chris Baraniuk)

在今天,數以百萬計的產品——汽車、洗衣機、智能手機等等——都依賴於晶片(芯片,Chip),也稱為半導體。

而現在晶片的生產已經不足以滿足行業需求,導致許多受歡迎的產品供不應求:購買PS5遊戲機幾乎變得不可能。 豐田、福特和沃爾沃不得不減緩或暫時停止其工廠的生產。 智能手機製造商也感受到壓力,蘋果公司警告晶片短缺可能會影響iPhone銷售。

甚至那些不一定與計算機晶片相關的公司也未能倖免,例如製造寵物美容機器的美國公司CSSI International也感受到了晶片短缺帶來的影響。

一些消費者已注意到這些問題。例如,二手車的銷量上升,因為通常裝有數千個獨立晶片的新車供不應求。Gartner 分析師柯斯(Koray Köse)對BBC說,新冠大流行之前,晶片面臨的壓力包括5G的興起導致需求增加,以及美國決定阻止向華為出售半導體和其他技術, 美國以外的晶片製造商很快就接到了這家中國公司的訂單。

其他不太明顯的製造複雜性,亦阻礙了某些半導體組件的供應。

例如,目前兩種主要的晶片生產方法:使用200毫米(mm)或300毫米(mm)晶圓。 這是指被分成許多微小的圓形矽晶片的直徑尺寸。其中,更大的晶圓更昂貴,通常用於更先進的設備。但現在的情況是,對低成本晶片的需求激增,這些晶片嵌入到越來越廣泛的消費產品中,這意味著較舊的200毫米技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歡迎。

事實上,早在2020年2月,相關行業網站就強調了晶片短缺的風險,部分原因是缺乏200毫米製造設備。隨著新冠肺炎蔓延,早期需求波動導致一些科技公司大量囤積或提前訂購晶片,這讓其他公司因此難以獲得晶片。

而且因為疫情,在家工作的人們需要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網絡攝像頭來幫助他們完成工作,而晶片工廠在封鎖期間確實關閉了。許多消費者一直在努力購買他們想要的產品,儘管製造商迄今為止最終能夠趕上需求。

Containers at Qingdao port, china
由於新冠期間需求的突然變化,在世界各地運輸貨櫃的成本激增。隨之而來的是空運費用的上漲和歐洲的卡車司機短缺。

然而,分析師柯斯強調,新冠大流行並不是晶片短缺的唯一原因:「這可能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最近,許多天災人禍加劇了晶片短缺的問題。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場嚴重的冬季風暴關閉了半導體工廠,日本一家工廠發生火災也造成了類似的延誤。

後勤運輸的問題讓情況更糟。

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合作伙伴(OCI)的首席執行官查普曼(Oliver Chapman)告訴BBC,多年來,許多科技公司都不太關心運輸成本,因為他們的半導體產品相對較小,而且供應商可以在一個40 英尺的空間內裝下大量產品。

但是,由於新冠期間需求的突然變化,在世界各地運輸集裝箱的成本激增。隨之而來的是空運費用的上漲和歐洲的卡車司機短缺。S&P Global Platts全球集裝箱市場編輯葛利芬(George Griffiths )表示,從亞洲向歐洲發送一個40英尺的集裝箱,目前的成本為17000 美元。與一年前相比,這增加了10倍多,當時成本約為1500美元。

柯斯因此表示,晶片製造商正在通過增加產能來應對持續的需求,但這需要時間,尤其是因為半導體工廠的建設成本高達數十億美元:「這不會在今年聖誕節之前解決,我很難相信它會在下一個黑色星期五 (2022年11月)之前解決」。

科技巨頭的老闆們似乎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 英特爾和IBM的首席執行官最近都表示,晶片短缺可能會持續兩年。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塞達·梅米克(Seda Memik) 同意上述觀察:「實現更好的供需平衡需要數年時間。」她還表示,對晶片的需求是如此強勁,以至於在某些時候晶片短缺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建立新的晶片工廠很難快速完成,她補充說:「花費十分昂貴,而且需要訓練有素的勞動力。」 此外,對那些主張晶片「再外包」的人來說則是期盼,將晶片製造遷移到更多國家,包括西方國家,以緩解全球供應鏈的壓力。

但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合作伙伴」執行官查普曼並不相信亞洲半導體市場是可被取代的。他認為,亞洲的晶片製造商,如台灣、中國和韓國的大廠已經在競相滿足晶片生產及代工需求,並可能在未來繼續佔據主導地位。

分析師柯斯說,消費者不可能注意到今年聖誕節科技產品的價格上漲或廣泛的短缺。某些需求量大的設備,如遊戲機,可能會變得很難買到,客戶不得不等待幾個月才能買到他們想要的產品。然而,他並不期望出現無休止的拖延。

總之,我們可以接受的說法是:新冠肺炎加速了晶片製造商已經岌岌可危的局面,我們正處於科技繁榮的年代,晶片供應卻跟不上,而且它不會在一夜之間得到解決。這意味著全球各種各樣急需要科技產品的人,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裏繼續經歷延誤和失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