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走走》江懷哲:在《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裡,有台灣與日本的距離

2021-08-24 16:00

? 人氣

這場辯論被後人冠為「左右世紀之辯」、「世代之爭」。但是,儘管三島與學生們的辯論有其「左右對決」、「新舊對抗」的元素,其特徵卻遠遠不只如此,雙方立場更是在某些方面,意外地有其共同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科助理教授許仁碩曾在演講「日本左右翼運動中的暴力與解放: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中分析,雙方其實都並不反對「暴力」,像東大全共鬪會直面對抗警方,而三島與「盾之會」也參與自衛隊訓練、操習劍道強身訓練——在紀錄片中,三島就很直接地承認,他反對不設前提的反對暴力,並對在特定條件下採取法外暴力行為抱持開放性思考。許仁碩更提及,雙方都有「解放」的渴望,只是東大全共鬪想要「作為殖民者、帝國大學生的自我解放」,三島則是想「從美國支配下解放真正的日本」。在前者眼中,日本是美國帝國主義及資本主義世界的鷹犬,而對後者來說,日本老右派們向美國拜服稱臣,根本是自喪日本主體性及文化的行為,儘管根本出發點不同,但兩者都渴望自美國束縛中解脫。對日本依附美國的這種全民不滿,紀錄片詳細展開其歷史脈絡——這是1960年「安保鬥爭」運動的延續。當年也是各種各樣意識形態的學生、勞工團體、民眾集結,一同反對《日美安保條約》簽訂,一同表達他們反戰、反體制的訴求。

三島由紀夫(維基百科)
三島由紀夫(維基百科)

然而隨著運動的進行,內部各自的立場裂痕也日益擴大,不只是派系不斷增生分家,運動內新左翼激進份子的暴力事件也慢慢進入公眾眼界。進入70年代後,新左翼激進份子在海內外進行的劫機、無差別掃射等恐怖攻擊事件,讓民眾對運動觀感持續惡化,其中1972年發生的「淺間山莊事件」即是讓新左翼及學生運動形象自高峰跌落谷底的關鍵性事件。當時擁槍械自重的赤軍潛入山莊、挾持人質,其後造成攻堅的警方數名死傷,讓電視機前直播收看的許多日本民眾感到驚駭、恐懼,而赤軍也曾在內部整風過程中處死十二名同志,消息曝光亦引發日本輿論譁然。「淺間山莊事件」以及這些陸續傳出的其他事件,重挫了社會運動在日本的聲譽,被人怪罪為造成後來日本對抗爭活動、上街遊行反感、冷漠的重要原因,其帶來的沉重歷史枷鎖,至今仍未能完全解開。

台日脈絡難以忽視的差異

二戰之後,日本人對美國這種矛盾的情感,與台灣威權時期的蔣家父子所經歷,也有些許重疊。我們在歷史學者林孝庭的兩本著作《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裡可以看到:蔣介石不滿被美國制肘行動,蔣經國則憤恨於美國對中華民國台灣政府的不信任及干預,不過政府層面的對美不滿並不涉左翼思潮。相對而言,戒嚴時期的黨外運動則有其左翼分流。但在對岸共黨政權對台持續性的敵意下,「左翼」、「反美」始終難以壯大,成為日益尷尬、敏感的存在;反而台灣民族主義中的民族自立元素是源源不斷有火花補充。當今台灣的主流歷史觀中,對美國的認知是,美國在戒嚴時期呼籲民主化及保障人權、支持台灣民主運動,在如今則給台灣提供軍事安全協助,是台灣仰仗的全球霸權大國。台灣並沒有像其他冷戰時期的右翼威權國家一樣,在民主化後開始擺脫束縛,思索美國可能「有」或是「沒有」在戰後國際格局、協助威權政權維繫統治上負有責任。因此,在看紀錄片時,當片中一位學者表示三島與全共鬪共同抱持「反美愛國」立場,或許這是曾經吸引過許多日本知識界人士的共識,而在台灣所處的歷史語境裡,卻難免感到,這種立場異數及離地般的存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世界走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