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想拿鳳梨修理台灣,結果弄巧成拙!日本成為台灣鳳梨最大出口市場,日台關係也更為緊密

2021-08-12 12:40

? 人氣

(德國之聲)

(德國之聲)

中國政府在2021年2月底宣布禁止台灣鳳梨進口,讓正要迎來「金鑽鳳梨」盛產季的台灣措手不及,在一波轉銷努力之後,兩岸由此而生的政經角力餘波蕩漾,德國之聲請專家分析這個事件的後續影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各家媒體近日引用台灣農業委員會上半年數據,台灣鳳梨自中國禁令在3月1日生效後的4個月期間,對日本的出貨量激增到16,556噸,是1年前3到6月出貨量的8倍以上,日本已取代中國成為台灣鳳梨最大的出口市場。

《水果政治學》作者焦鈞的臉書專頁在7月19日就提到了這項數據,同時還提及台灣鳳梨出口香港成長約6.5倍,中國則是腰斬至十分之一。他說:「日本市場的巨幅成長,減低了中國市場腰斬所帶來的衝擊」。

焦鈞告訴德國之聲,能有這樣的成果,三分貢獻來自於台灣由上而下的「愛國鳳梨熱潮」,在初期穩住價格不要崩盤失血,但在新聞事件退燒之後,七分還是靠農民和貿易商默默努力而來。

焦鈞針對台灣鳳梨農民做田野調查發現,除了產期長和產量大的「金鑽鳳梨」挺過中國禁令風暴,後期產出的「牛奶鳳梨」也打破過去高甜度不耐儲存的出口障礙,持續外銷日本。

農民告訴焦鈞,日本進口農產品謹慎,第一個月要求台灣農民空運樣品過去確認口感品質,後續再經過農民在控制熟度以及貨櫃溫度的要求,台灣鳳梨要順利轉銷日本需要取得「每一個環節的成功」。他說:「如果前面做不好,不會有人7月再跟你買『牛奶鳳梨』。」

焦鈞提到,這樣的成果不是靠日本的「政治單」或是「人情單」短期捧場,而是日本經銷商有賺到錢,「東西好賣了」。他強調,台灣應該關注的是如何保住這樣的市場,官方要把資源投入「基礎工程」,比如改善老舊的水果集貨場等等,再從中思考是否能改變農產品依賴單一市場的狀況。

在經貿「互通有無」的本質之外,從兩岸或是亞太的地緣政治來看,焦鈞認為,雖然台日向來友好,但在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下,日本在這次事件中出手援助台灣是有跡可循。如果中國針對台灣鳳梨的禁令如果是想要打擊蔡英文政府,有可能「因小失大」,甚至「弄巧成拙」,在4個月後反而製造了一個「台灣跟日本關係更緊密的催化劑」。過去幾個月,日本的政治高層反覆強調,日本的安全與台灣的安全直接相關。

中國市場難以取代?

面對龐大的中國市場,如果中國解除禁令,出口市場貿易量會不會出現反轉呢?彭博社引用台灣南部農民的說法提到,這次的經驗讓他們體會「不能再指望從中國輕鬆賺錢」。而焦鈞則表示,按照市場供需法則,自然會有人去填補那個供給,但主要還是取決中國買辦的態度。

此外,根據德國之聲查詢台灣農業統計資料,2021年3到6月跟去年同期比較起來,台灣鳳梨出口總額從去年37,225頓變23,459頓,掉了37%。進帳部分則從去年44,535千美元變29,4288千美元,掉33.9%,顯示雖然日本銷量增加很多,少去中國市場仍有相當的傷害。

焦鈞提到,雖然日本沒有辦法追平中國市場,但在倉促且沒有預期心理準備下,依賴性已經從過去的9成大幅降低。他說:「把時間軸拉長,把縱深放大,不要講農業,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整體貿易程度高。」也因此不容易取代。

焦鈞強調,台灣鳳梨成功轉銷的經驗不一定能夠複製,原因是外銷日本水果品項的限制。他說 :「能賣得動的就是那一些,比如說芒果、冬天的柑橘類...。」台灣鳳梨是「因緣際會」取得成功,但要維持這個出口動能還需要持續觀察。

記者問是否還會有下一場水果政治角力,焦鈞沒有肯定的答案,但他提到了接下來可能被鎖定的水果:鳳梨釋迦。鳳梨釋迦在10月底11月初進入採收期,並在農歷春節前盛產。比較起有外銷日本經驗的台灣鳳梨,99%鳳梨釋迦都依賴中國市場,加上不是日本的凖入品項,除非打開東南亞市場,否則將會受到直接沖擊。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