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忠俊觀點:《台灣通史》大志苦心,瑕不掩瑜

2021-04-04 05:40

? 人氣

作者提及,連橫博學多識,熱愛台灣,其著作《台灣通史》是台灣歷史上劃時代的鉅作名著。(圖/取自維基百科)

作者提及,連橫博學多識,熱愛台灣,其著作《台灣通史》是台灣歷史上劃時代的鉅作名著。(圖/取自維基百科)

雅堂先生博學多識,熱愛台灣,集史學家、名詩人與文學家於一身,著作等身,堪稱台灣史上值得尊崇欽仰之通儒大師,其才華是多方面的;然則,對大多數國人而言,其成就最廣大,影響最深遠,而知名度最高者,則必推舉《台灣通史》為第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通史》概介

《台灣通史》是台灣歷史上劃時代的鉅作名著,大正7年(民7,1918)8月寫成告竣;民國9年(大正9年,1920)11月與12月,由台北「台灣通史社」出刊上、中冊,10年4月出版下冊;全書約70萬字,共36卷,分為紀4,志24,傳60,表101(列在各志中)。記述起自隋代大業元年(605)迄清朝光緒21年(1895),台灣淪陷割讓日本之時,凡1290年,故曰「通史」;其撰寫方式仿似西漢太史公司馬遷《史記》龍門筆法(《史記》分為紀、世家、〔志〕書、列傳、表等;書上文章常有太史公曰⋯⋯,而《台灣通史》亦多出現連橫曰⋯⋯)。

《台灣通史》前有著者連橫雅堂〈自序〉,由於文筆流暢,深富台灣民族精神,且曾編載於中學課本上,故登錄全文,敬請鑒察。

〈自序〉

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鳳、彰、淡諸志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 被囿也亦巨矣!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於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軍之役;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草澤群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臺灣氣象一新矣。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杌語多可採。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而修之尤難。何也?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而有所不可。然及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横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圖附焉。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臺灣文獻於是乎在。洪維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烏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大正七年(民7,1918)秋八月朔日,臺南連橫雅堂  自序於劍花室

復有當時日本總督府(行政)總務長官下村宏(Shimomura Hiro-shi,1875-1957;1915-1921任期)於庚申〔大正9年,1920〕秋9月之序:「連氏著述頗富,《台灣通史》稿本典據精深,記述詳明,分類有法,氣象雄渾,筆力遒健,論斷古今,吾幾不能測其才之所至,蓋近世巨觀也」。

迄二次大戰結束,台灣脫離日本桎梏統領,國史館主任委員(館長)張繼(溥泉)為雅堂生前摯交詩友,乃再有34年8月,寫於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日之紀念序文:「台灣通史者,史家連雅堂先生之著也,以〔司馬〕子長〔班固〕孟堅之識,為〔王〕船山、〔顧〕亭林之文,綱舉目張,鉅細靡遺,洵為近世史學之偉作也;充沛民族精神,愛國熱誠,嘗以台灣所失者土地,而長存者精神,嘔心之作,永垂不朽」。

本書卷末更有雅堂夫人沈璈(少雲)之〈後序〉,因陪侍左右,耳聞親睹,濡浸情深,當為直接第一手資料,故亦登錄全文,祈請諒察。

〈後序〉

雅堂夫子既作《臺灣通史》,將付剞劂;璈讀而喜之。已而歎曰:「嗟乎!夫子之心苦矣!夫子之志亦大矣」!始璈來歸之時,夫子方弱冠,閉戶讀書,不與外事。既而出任報務,伸紙吮毫,縱橫議論。又以其餘力網羅舊籍,旁證新書,欲撰臺灣通史,以詔之世;顧時猶未遑也。越數年,去之廈門,游南嶠,鼓吹擯滿,瀕於危者數矣。事挫而歸。歸而再任報務,復欲以其餘力撰通史。每有所得,輒投之篋;而時又未遑也。中華民國既建之年,夫子矍然起,慨然行,以家事相屬,長揖而去,遂歷禹域,入燕京,出萬里長城,徘徊塞上,倦游而歸。歸而復任報務。茶餘飯後,每顧而語曰:「吾平生有兩大事,其一已成,而通史未就;吾其何以對我臺灣」?於是發篋出書,積稿盈尺,遂整齊之,每至夜闌始息。如是三年而書成,又二年而後付梓。嗟乎!夫子之心苦矣!夫子之志亦大矣!臺自開闢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而今日三百餘萬人,又無人肯為此書。而夫子乃毅然為之。抱其艱貞,不辭勞瘁,一若冥冥在上有神鑒臨之者。而今亦可以自慰矣。然而夫子之念未已也,經綸道術,煥發文章,璈當日侍其旁,以讀他時之新著。

大正庚申〔九年〕元夜,歸連門沈璈少雲氏敘於稻江之棠雲閣。

《台灣通史》評價

任何一本學術著作,很難寫到十全十美,毫無缺憾囿限;它難免會呈現有優缺點,連氏《台灣通史》亦不例外;其美中不足者,如全書未注明引用資料出處,又如〈卷一開闢紀〉之「科摩沙」、「荷西麻韋郎」(應為福爾摩沙、韋麻郎);〈卷四獨立紀〉之日軍由「鼎底澳」上陸(應是澳底);〈卷十五撫墾志〉「有粤人黃祈安者」(正確為黃祈英);〈卷二十一鄉治志〉「彰化縣義塚,一為知縣胡邦幹置」(應是胡邦翰);〈卷二十二宗教志〉「慈雲閣,康熙三十五年,諸羅知縣周鍾瑄建」(正確在康熙五十三年);「福祐宮,御書翼天昭佑」(應為翌天昭佑);〈卷二十四藝文志〉「鳳山縣志十二卷,知縣李丕焜輯」(正確是李丕煜);〈卷三十四列傳六藍鼎元〉「著東征集三卷」(正確為六卷)等。

然則,在那個超過100年前的久遠時代,參考資料訊息極為不足,吾人後輩似不宜苛責求全,應持平厚道待之;何況,瑕不掩瑜,連雅堂《台灣通史》有其諸多優點創見:

  1. 他發揚台灣精神,保存民族意識,即「台灣所失者土地,而長存者精神」。
  2. 〈自序〉糾指舊志誤謬,居然「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海寇視之」,連氏於卷一〈開闢紀〉及卷二〈建國紀〉,即讚揚鄭成功在永曆15年,逐退荷軍克復台灣,威名震乎寰宇,給予鄭成功極為正面肯定,高度評價。
  3. 「舊志以二、三陳編,侷促一隅,無關大局」,而《台灣通史》則是第一部體大思精,宏觀整合且貫通台灣全局之通史鉅作。

連橫雅堂先生名著《台灣通史》,不只局限於歷史,它還含括地理(疆域),教育刑法,軍事外交,農業(田賦撫墾糧運虞衡),財政(關征),經濟(榷賣,米、鹽、糖、樟腦、煤等),醫院宗教典禮風俗,交通(航運郵傳),工(藝)商(務),文藝,人物列傳等,網羅博採,鉅細靡遺,可說是一部以美麗寶島為主體之「大台灣百科全書」。

作家連橫著有《台灣通史序》(取自連橫與台中公園官網)
作家連橫著有《台灣通史序》(取自連橫與台中公園官網)

雅堂先生「才」氣橫溢,「學」養豐富,「識」博融通,兼具史學家「史才史學史識」三長;他保存民族意識,發揚憂國愛族之「台灣精神」。

《台灣通史》鉅作大著,正如筱雲夫人序言「三百餘載無此書」,它是台灣史研究的開山先河,而雅堂先生即是偉大的先覺者,領航人,其至今刊印發行有10餘種不同版本,他「大志苦心」之名山絕業,流傳既廣,影響深遠。

*作者為大學教授。本文選自作者著作《台灣風雲家族人物》(2021年3月22日修訂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