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傳遞而擁有了自己的生命:《迷因》選摘(1)

2021-02-05 05:10

? 人氣

筆者表示,「模迷因」(Mimeme)與DNA一樣,皆為複製子(replicator)。(圖/freepik)

筆者表示,「模迷因」(Mimeme)與DNA一樣,皆為複製子(replicator)。(圖/freepik)

當你模仿他人,就是傳遞了某項東西。這個「某項東西」還可以繼續傳遞再傳遞,因此擁有了自己的生命。我們或可稱這項東西是一個想法、一道指令、一種行為、一段訊息……但是如果要進行研究,就得給它一個名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還好,它確實有個名稱,就是「迷因」。

「迷因」最早出現在1976年,於理查‧道金斯的暢銷書《自私的基因》中。牛津大學的動物學家道金斯在書中推廣了這個越發具影響力的觀點:演化是理解基因競爭最好的觀點。20世紀初,生物學家暢談演化的發生乃是「為了物種的利益」,並未煩惱演化的確切機制為何。但在1960年代,他們開始意識到這個觀點蘊含的嚴重問題(Williams 1966)。舉例來說,倘若一群生物都依照自己群體的利益來行動,那麼群體中只有要單一個體違背這樣的原則,很輕易地就能利用其他成員。他會產下更多不為群體利益著想的後代,如此下來,群體的利益就會喪失。以更現代的「基因眼光」來看,演化或許看似是以個體利益或物種益處為目標在運作,但其實一切都是基因之間的競爭在驅動。新的觀點對於演化提供更有力的理解,並且成為所謂的「自私基因理論」。

複製子與載子 

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們必須完全弄清「自私」的意義。這不是說基因很自私,而是說這樣的基因會讓其攜帶者做出自私的行為,這2者差異很大。此處「自私」一詞意味著基因只為自身行動,基因唯一的利益就在於自身複製。基因唯一想要的,就是被傳遞到下一代。當然了,基因跟人不一樣,不會「想要」、沒有目的、沒有意圖,它們有的只是可以複製的化學指令。所以,當我說它們「想要」或是「自私」,我只是用簡略的方式來表達,以省去累牘連篇的解釋。這種表達方式不會讓我們誤解,唯一要記得的是,基因要傳遞到下一代只有成功或不成功這2種結果。所以「基因想要X」的簡略說法,永遠可以解釋成「進行X的基因更有可能傳遞下去」。這是我們擁有的唯一能力,也就是複製的能力。而基因的自私,也要在這個意義下來理解。

道金斯也提及了「複製子」(replicator)及「載子」(vehicle)之間的重要差別。舉凡會進行複製的都稱為複製子,其中包括「積極複製子」,其本質會影響再次被複製的機會。載子則是與環境發生交互作用的實體,戴維.赫爾(David Hull)因此以「交互作用子」(interactor)來指稱類似的概念(1988a)。載子或交互作用子攜帶著複製子到處跑並且加以保護。原始的複製子應該是在原湯中簡單的自我複製分子,但現在我們最熟悉的複製子則是DNA。DNA的載子是生物,而生存在大海、空氣、森林或平原中的一群群生物會交互作用。基因是自私的複製子,驅動地球生物世界的演化, 但是道金斯相信,這背後還有更基本的原則在運作。他認為,所有生物不論是起源自宇宙何處,「都是由複製存在實體的差別演化而來」。(1976,p.192)這就是普世達爾文主義的基礎概念,達爾文思想的應用也一舉超越了生物學演化的限制。

在《自私的基因》書末,道金斯問了一個顯而易見甚至有點挑釁的問題。地球上是否還有其他複製子?他認為答案是「有」。我們眼前就是另一個複製子,也就是模仿的單位。即使這個複製子仍然笨拙地漂流在文化的原湯之中。

迷因:文化傳遞單位

我們需要為這個新的複製子命名,這個名詞要能傳達「文化傳遞單位」,也就是「模仿的單位」這概念。「模迷因」(Mimeme)衍生於意義上十分貼合的希臘字根,但我希望使用單音節的詞,讓發音更接近基因(gene)。我希望古典主義朋友能原諒我,把模迷因縮減成迷因。

他提出這幾個領域的迷因範例:「曲調、想法、流行用語、時尚,以及製作鍋子或拱門的技術。」他提到了科學思想如何從一個大腦跳到另一個大腦,而在世界流行和傳播。他也寫到,宗教就像是具有高度生存價值的迷因群,以一神或來生的信念來感染社會整體。他又談論服裝或飲食的時尚,以及儀式、風俗和科技的流行。這些都是從人與人之間的複製散播開來。迷因儲存在人的大腦中(或是書中,或是發明中),再經由模仿傳遞下去。

道金斯以幾頁篇幅,為理解迷因的演化奠定基礎。他討論迷因藉由腦袋跳躍到另一個腦袋來傳播,就像是寄生蟲感染宿主那樣,彷彿是物理上真正存在的活生生構造,並演示相互支持的迷因如何像基因那樣集結成群。最重要的是,他把迷因本身視為複製子,也抱怨同事似乎無法接受迷因會自立於基因的利益之外,只為自身利益而散播。「在最後的分析中,他們總是希望能回到『生物學上的優勢』」來回答人類行為的相關問題。是的,他也同意,我們過去思考的都是生物學上(基因上的)理由,但現在我們有了新的複製子能發揮作用。「一旦展開新的演化,就沒必要屈從於舊的演化。」(Dawkins 1976,pp.193-4)。換句話說,迷因演化可以無需考慮自身對基因的影響而啟動。倘若道金斯是對的,那麼人類的生命就是徹底被迷因及其影響所滲透。你從其他人模仿而來的任何事物都是迷因。但我們必須釐清「模仿」一詞的意義,因為我們對於迷因學的整體理解都有賴於此。道金斯說,「迷因經由某個過程,從一個大腦跳到另一個大腦,這個過程就廣義來說可以稱為模仿。」(1976,p.192)我也會以廣義意義來使用「模仿」一詞。因此,舉例來說,如果朋友跟你說了一個故事,而你記得故事要旨,於是告訴了另一人, 這個過程就是模仿。你並未精確地模仿朋友的每個動作和遣詞用句,但其中有某樣東西(故事的要旨)會從她複製到你身上,然後再到其他人身上。我們必須在這個「廣義」中理解「模仿」一詞的意義。當你懷疑是否適用,就記得模仿一定涉及複製某樣東西。

傳遞、複製及毫不關心:「自私」的迷因

從人傳遞到人的東西都算是迷因。這包含你會的字詞、你所知道的故事、你從其他人身上習得的技能和習性,以及你喜歡玩的遊戲、你所唱的歌,還有你所遵行的規矩。因此舉例來說,每當你靠左(或靠右)行駛、吃咖哩搭配拉格啤酒或是吃披薩配可樂、哼唱某首歌的旋律,甚至握手,都在跟迷因打交道。每個迷因都以其獨特方式在其獨特歷史中演化,但每個迷因也都藉由你的行為來讓自己複製下去。

以「生日快樂歌」為例。全世界數以百萬人,也許是數兆人,都知道這旋律。確實,我只需要寫下這幾個字,你可能就在腦海裡開始哼唱這首歌了。這幾個字會影響你,也許你根本不需要刻意去想,你腦中的記憶就開始翻攪了。這是怎麼來的?一如其他數以百萬人,你是模仿得來的。某些事物、某些資訊、某種指令,就寄宿在人們腦中,於是現在我們在生日派對都唱同一首歌。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迷因。

迷因無差別地四處散播,不管它們是有用的、中性的,還是絕對有害的。一個精采的新的科學想法,或是科技上的發明,都會因為有用而散播開來。「聖誕鈴鐺」會散播開來,是因為樂曲好聽好記,儘管這首曲子嚴格說來沒有什麼用處,但絕對能引起你的注意。然而,有些迷因卻一定會造成傷害。像是連鎖信、老鼠會、翻新的詐騙手法、無效的減肥餐,以及危險的藥物「治療」。當然了,迷因並不在乎結果好壞,它就跟基因一樣自私,只是盡其所能地散播出去。

用在基因的簡略說法也能用在迷因身上。我們可以說迷因「自私」,說它們「冷漠」,說它們「想要」把自己傳播出去等等之類的。但我們要表達的是,那些得以複製並散播出去的才是成功的迷因,反之則是不成功的迷因。這才是迷因「想要」被複製、「想要」你傳遞它們,以及「毫不關心」這對於你或你的基因有什麼影響的涵義。

這就是迷因這個概念背後的力量。要開始以迷因的方式來思考,我們的心智必須有重大翻轉,一如生物學家在接受自私基因的概念時所經歷的翻轉。我們的想法不再被視為我們所造,也不是用來服務我們,而是視為具有自主性的自私的迷因,只用來讓自身能複製。我們人類由於具有模仿能力, 僅成為物理性的「宿主」讓迷因得以寄宿。這就是從「迷因觀點」看世界。

20210120-《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書封。(八旗文化出版)
《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書封。(八旗文化出版)

*作者蘇珊.布拉克莫(Susan Blackmore),現為佩若特—瓦瑞克基金的研究員,研究處於意識邊緣狀態的心理現象,並且獲得「超自然主張科學研究委員會」(CSICOP)的「卓越懷疑獎」。本文選自作者在英國布里斯托西英格蘭大學意識心理學課堂上所使用的讀本《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