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騷擾、滲透、霸凌、挑撥、激化對立—台灣無法舉證的混合性威脅案例

2021-01-06 06:10

? 人氣

20181028-今(28)日舉辦國民黨籍立委「團拜走街拜票、光復台北大步走」活動,八百壯士亦到場支持。(簡必丞攝)
2018年「團拜走街拜票、光復台北大步走」活動,八百壯士亦到場支持。(資料照,簡必丞攝)

帳號個檔設定偽冒身分,混淆閱聽眾認知產生誤解

這一陣子嚴重的認知作戰中,最常見的手法是透過偽造帳號個人檔內容、頭像背景的設定,讓人誤以為該帳號與某些特定群體(如,國軍、學運團體)或特定人士具關聯性,再透過這些帳號於容易造成社會不安的社會事件新聞版面下,留下違反一般大眾期待的貶抑言論,意圖汙衊、抹黑、栽贓遭偽冒對象。且多數可疑帳號汙衊的對象均和能增加族群對立的群體有關。如此要增加社會動盪與暴力衝突的意圖非常明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淫邪、激進輿論洗版,意圖邪惡同化、激化思想

前述可疑帳號的共同點,就是透過相當貶抑、極端、不堪入目或一般民眾難以接受的言論製造攻擊輿論,讓本身即有相同傾向的觀覽者隨著輿論風向,跟進參與留下扭曲言論,透過多重帳號留言影響其他觀覽者跟進的「邪惡同化」作為即達成目的。最令人氣憤之處,莫過於針對社會事件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屬的二度傷害言論,例如,最近在長榮大學馬籍女學生遇害案新聞下方的惡意留言,就又出現了這樣的脈絡。惡意能夠渲染,邪惡有同化力量,有心人要製造孤狼,語言暴力的催化是一種極有力開端。

隨機攻擊案件頻發,員警、無辜民眾成目標

近年有增加趨勢的隨機攻擊事件,引起了學界對台灣孤狼犯案現象提出示警。尤其幾起在公共場合的持刀、襲警事件,看似隨機攻擊個案,卻呈現了詭異的現象—事件中出現的言論、符碼、外顯行為,常造成案外的特定人士和特定群體心生畏懼,間接產生恐嚇他人的效果,且經常出現符合混合性威脅脈絡的「關鍵字詞」,具備了混淆認知、汙衊特定群體的效果。

歐洲打擊混合威脅卓越中心執行長Teija Tiilikainen公開演說時表示,混合性威脅糾結了各式各樣的非傳統工具的攻擊手法,查證困難、舉發困難甚至描述困難,讓相關機構要採取嚇阻反制作為時遇上許多挑戰。

混合性威脅不只假訊息,警、民、軍、情、政橫向串聯修補安全網

基層警方接到的工作指示只要求打擊假訊息,但混合性威脅最關鍵的情報需求層面卻在這個環節如書寫山中傳奇般,掛一漏萬,使得地方警力只能像無頭蒼蠅,瞎子摸象地獨自在險中求生。國安單位的橫向聯繫工作,彷彿遺落在某個時空,遇上了鬼打牆的迴圈,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樓。

歐洲打擊混合威脅卓越中心呼籲所有遭遇混合性威脅的國家,要加強跨部會的整合,面對非傳統手段的攻擊,單以傳統工具回應已明顯不足,相關單位勢必要聯合警、民、軍、情、政等各種面向,採取360度環景視角,檢視任何疏漏之處,協力迎擊這次的挑戰。

*作者為淡江戰略所碩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