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分不清 拉阿魯哇族變鄒族一支

2014-06-26 19:03

? 人氣

拉阿魯哇族耆老余金鐘昨日談及正名過程中的艱辛。(何孟奎攝)

拉阿魯哇族耆老余金鐘昨日談及正名過程中的艱辛。(何孟奎攝)

拉阿魯哇(Hla`alua)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化、歷史,和鄒族原屬不同部族,不過荷蘭統治台灣時期,為了方便管理,把拉阿魯哇族納入「鄒族」中,從此拉阿魯哇族被視為鄒族的一支。拉阿魯哇族人於2009年底要求恢復傳統族名,拉阿魯哇族耆老余金鐘說,正名成功後,要致力推廣語言、整理文史資料,讓文化流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原住民對自身傳統文化與族群自決權利逐漸覺醒後,「正名運動」也風起雲湧。2001年9月,邵族正名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第10族後,往後7年噶瑪蘭、太魯閣、撒奇萊雅、賽德克等相繼正名,呈現今日台灣多元的族群樣貌。經過將近5年的努力,拉阿魯哇族爭取正名成功,以後可以很地明確地向別人說:「我是拉阿魯哇族!」

拉阿魯哇族的正名運動從2009年12月開始,他們以高雄縣桃源鄉鄒族宗親會名義,向原住民族委員會提出正名申請;經過原民會委託學者進行研究調查後,確認拉阿魯哇族在語言、組織、宗教觀念與祭儀等方面都不盡相同,且高雄市政府調查確認,拉阿魯哇族傳統領域分布範圍邊界明確,因此通過拉阿魯哇族為原住民第15族。

余金鐘接受採訪時說,爭取正名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但是族人都幫忙並互相打氣,彼此都有信心,現在終於成功,感到欣慰。他表示,拉阿魯哇族本來就和鄒族不同,服飾雖都是紅色系為主,但拉阿魯哇族的還有三條線,只是荷蘭人分不清楚,為了方便管理,就把他們歸到鄒族,但雙方語言根本無法溝通,他們自己的語言則面臨消失危機。

拉阿魯哇族跳傳統貝神祭舞蹈。(何孟奎攝)

拉阿魯哇族最重要的祭儀是貝神祭,據說很久以前,拉阿魯哇人與小矮人(Kavurua)都住在Hla­sunga這個地方,而Takiaru (貝神)是小矮人的寶物。有一天拉阿魯哇族的祖先要離Hlasun­ga這個地方,小矮人很難過,於是把最珍貴的寶物貝神贈送給他們,並且交代要把貝­神奉為自己的神來祭拜,於是貝神從此就成為拉阿魯哇人的神了。

拉阿魯哇族的貝神祭原本每2年舉辦一次,但面臨文化、語言流失的威脅,為了文化傳承,自1994年起改為每年舉行。余金鐘說,由於爭取正名成功有望,今年3月舉行的貝神祭,比往年都熱鬧。拉阿魯阿族的族語老師游仁貴則說,經過多年的努力正名成功,族人們都感到十分興奮,未來會努力讓族人的文化發光發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