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農評漢光翻艇意外:登陸演習對防禦台灣不切實際

2020-07-07 10:12

? 人氣

吳怡農。(顏麟宇攝)

吳怡農。(顏麟宇攝)

繼上週五台灣海軍陸戰隊在操演中發生突擊艇意外翻船,造成三名士官重傷、其中兩人不治身亡後,海軍司令部周一(7月6日)發布調查報告,初步排除人為和機械因素,該部政戰主任孫常德指出,綜合判斷這次意外的主要肇因,應為海象增強、湧浪過高之環境因素所致,「環境因素人力無法控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為防範類似意外再次發生,孫常德也表示,台軍下週登場的漢光演習聯合登陸作戰仍將按計劃如期執行,不過,這次釀禍的突擊艇(combat rubber raiding craft, CRRC)向岸登陸的課目將取消,待未來海軍完成全面評估並強化安全措施後才會再次執行。

軍事專家表示,此次翻艇意外凸顯台灣在軍事演訓時的伴護(escort)安全措施不足,是導致落水受傷官兵無法獲得及時搶救上岸的關鍵原因。此外,專家也指出,從更大的戰略層面來看,台灣年度的漢光演習一再操演登陸這種與台灣防禦作戰目的不符的科目,也凸顯其「不切實際、一場表演」的性質。

漢光登陸演習不切實際

公民智庫團體「壯闊台灣協會」發起人吳怡農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一度面臨裁員的海軍陸戰隊目前的主要任務似乎集中在登陸,但對以防禦作戰為核心的台灣來說,他問,「要登陸到哪裡去?…這(登陸)對台澎防衛作戰,講白了,就是個不切實際的任務。」

也曾是特戰隊成員的吳怡農說,這次的意外彷彿給了中國的解放軍一個警示和錯誤的示範:千萬不要操突擊艇登陸台灣,因為,一個湧浪就可以讓任務複雜化、人員傷亡。

他說,兩棲登陸作戰本來就是非常難、也非常危險的任務,既然所有的訓練都有傷亡的風險,台灣軍方就應該給各軍種單位更符合實際戰況的任務來從事訓練。

吳怡農說,萬一中國解放軍突破海空防線、試圖登陸台灣本島,以海軍陸戰隊以及所屬步兵而言,他們最重要的任務與平時訓練的重點不應放在登陸作戰,而是作為台海灘頭戰最前線的國土保衛軍(territorial defense force),吳怡農說。

針對年度的漢光軍演,吳怡農也指出,台灣多位退役將領都曾向民意代表反應過,「漢光不切實際、是一場表演」,就連美軍觀察團針對漢光演習在呈給台灣國防部的檢討報告,也曾給過類似的意見,而且,基於漢光是場為了要達成任務(mission accomplished)的演訓,常常在人員訓練和裝備無法完全到位,因此,他說,此次翻艇意外其實還凸顯出台灣在軍演和訓練科目上整體設計和戰略思維的更大問題。台灣國防研究院國防資源與產業研究所長蘇紫雲也同意,未來的戰爭型態絕對不再需要近身搏鬥,因此,相較於中國的海軍陸戰隊所要採取的奪島登陸攻勢,台灣特戰隊所扮演的角色應主要放在防禦守勢,因此,機動能力的訓練才是重點。

強化隨艇伴護安全機制

蘇紫雲說,各國對陸戰隊的訓練模式和強度都有差異,以單次翻艇意外來苛責台灣對海軍陸戰隊的訓練和戰力不如敵軍中國,毫無意義,相反地,他說,台灣海軍陸戰隊的訓練和裝備類似於美國的海軍陸戰隊、英國的皇家陸戰隊,而強如美軍陸戰隊都在訓練時出現過傷亡,更何況台灣。

他說,突擊艇(CRRC)重約140公斤、卻可載重1.2噸,因其船體輕、載重大的優點成為各國軍隊常用的登陸船體,但因橡膠艇的設計本來就不耐浪、容易翻覆,不適合在風浪大時操作,因此,為避免在平時操演時產生不必要的傷亡,蘇紫雲建議台灣國防部應取法英、美的經驗,在演訓安全的前提下、強化伴護安全機制,也就是,操演時,應設有隨行快艇搭載潛水員,一旦橡皮艇翻覆,可以馬上出動潛水員前往搶救,這應是未來台軍在操演時避免無謂傷亡最關鍵的作法。

尤其,針對此次翻艇意外所導致三名落水士官的嚴重傷亡,蘇紫雲說,比較科學的解釋應該是坐在橡膠艇同一側的他們在落水後,就已因某種原因(如被膠艇中間堅硬的載台)給敲昏過去,一旦人員昏厥、呈現無意識狀態,且口鼻入水,無論他們過去受過多嚴格的訓練、救生裝備多完備、或當時水域的深淺度如何,都無法自救掙脫、避免溺斃。

根據台灣海軍初步的調查報告,上週五(7月3日) 陸戰隊99旅共出動8艘突擊艇,每艇搭載7名人員在南台灣高雄左營的桃子園海灘實施「向岸突擊登陸」訓練課目,其中距離岸邊約160公尺、深度疑似只有1.5公尺的兩艘膠艇因「海象驟變」,包括風速由10節突然變大到13節、且「瞬間湧浪過大、遭後方激浪推擠等」因素,而導致膠艇左右翻覆,當時一共有14人落水,其中11人自行游泳上岸,其中一人輕傷。

海軍:海象突變導致膠艇翻覆

事發半小時後,岸上人員發現漂浮在離岸約20公尺的陳志榮上士及阿瑪勒中士,隨即救上岸送醫急救;至於最後一位救起的蔡博宇上兵是在事發約1.5小時後才經反潛直升機發現踪跡並引導介護艇前往救起。

受重傷三人都坐在橡膠艇的左側,翻覆後的受傷原因也都是吸入性嗆傷,亦即,因肺部進水導致肺泡無法提供充足氧氣供應到各器官,使腦部缺氧造成昏迷,送醫後都施以葉克膜急救,但蔡博宇、陳志榮已於週日(7月5日)分別不治身亡,至於一度與死神拔河的阿瑪勒中士目前已可以自主呼吸。

海軍表示,參與操演的人員都已完成游泳訓練、武裝泅渡訓練、操舟和覆舟訓練及全員全裝舟波訓練等合格簽證,而且已經是第五次在原地、原班人員操演相同的訓練,至於操演前所有的海像都符合標準、而且突擊艇及操舟機都經由兩棲偵蒐大隊完成檢驗鑑定,狀況均正常,因此,海軍已排除人為和機械之肇因因素。

軍方也初步排除殉職官兵被突擊艇撞擊或被突擊艇覆蓋而無法掙脫的可能性,陸指部副指揮官馬群超在周一的記者會上表示,殉職官兵可能是是落水後遭嗆傷,至於是否被嗆昏了,他表示,確切肇因仍待檢調進一步釐清。

另外,在救生裝備上,馬群超指出,事後調查小組查證獲救官兵,確認官兵都已在登艇前將救生衣吹氣1/2,也確保救生衣及氣瓶都正常運作,且防彈背心的兩個抗彈板都有一定浮力,如果人員意識清楚、且正常操作,海象再惡劣也不至影響逃生。

四面環海天然屏障

至於海軍教準部戰技訓練中心楊姓少校疑似因意外自責而選擇自殺一事,海軍表示將全力配合檢調單位偵查,並由檢調單位在調查完成後一併說明其確切的死亡原因。

雖然天候海象因素導致此次翻艇意外,更進一步造成海軍陸戰隊人員的傷亡,但也凸顯出台灣周邊海域的海像在風、波、潮、流等變化上的難以預測,這也相當程度形成台灣在防務安全上的天然屏障,若中國解放軍若不諳水性,要渡海攻台仍有相當的難度。

軍事專家蘇紫雲表示,台灣和中國軍力失衡,本來就是一場不對稱的戰事,因此,四周環海本來就是台灣可以利用的、很重要的優勢,這也是為什麼不對稱戰爭中、戰場管理(battlefield management )之所以重要之處,他說,除了海象險峻,台灣周邊海岸設置有非常多的消波塊,這對登陸部隊而言也是另一重很難克服的環境,因此,作為海洋國家的台灣仍有不少天然屏障可以利用,以抵禦中國解放軍的攻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