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最高價、最少面積的天龍國 房市該革命!

2014-10-24 12:21

? 人氣

花最多錢、買最小面積來住,這是台北市民眾的悲哀。(資料照片)

花最多錢、買最小面積來住,這是台北市民眾的悲哀。(資料照片)

原來,天龍國的悲哀,不僅是要花最多的錢尋得一片屋簷,找到的屋簷也幾乎是最小的那一片。台灣的房市,是該革命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在去年第4季曾飆到15倍,超越香港成為全球冠軍,之後雖然略微小降,但也都在14.8左右浮動。而依國際標準,房價所得比在3倍以下是屬於「親民的房價」,3-4倍是「略微超過一般人負擔」,高於5倍就是「極度超過一般人負擔」。台北市的15倍,是專家「無以名之」的天價吧。

更讓民眾挫折悲傷的是花了全球天價買下房子,但能真正享用的面積卻是少之又少。根據營建署公布的「住宅資訊統計彙報」,台北市平均每人居住面積為9.64坪,新北市為9.6坪,在亞洲主要城市中,香港平均每人居住面積只有4.5坪,全球最小;東京有8.5坪、新加坡是9.1坪,台北市似乎還不算差。

但請注意,東京、新加坡的數字是所謂的「實坪」,台灣雙北的數字卻是「虛坪」,據住展雜誌的調查,雙北平均公設比創下歷史新高,台北市已達34.5%,新北市達31.6%,也就是說雙北民眾花大錢買房,結果有3分之1都買在公設上。基地面積較小的建案公設比動輒超過40%,內湖甚至有建案的公設比是53%,這應該也是世界紀錄之一了。

一旦扣除公設,北市平均每人居住面積降到6.29坪、新北降到6.57坪,雖然還是較香港好,但已是亞太地區最低的數字了。

雙北房子公設比節節高升,部份屬結構的必然,但更多則是建商謀利、政府政策不明所致。新建案在新的建築法規要求下,有許多屬於為了建物與住戶安全而必須增設的公共設施(如逃生樓梯);建商為提高建物品質與附加價值,也會增設許多如健身房、庭園等公設,住戶原本就該分擔這些設施的成本。

但問題是政府從來未對公設比的問題作明確規範,讓建商有模糊灌水、藉此謀利的空間,結果民眾永遠不知道自己花大錢買的房子,權狀中不論是20%、或是40%的公設,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存在、對建物而言有必要、且住戶可享受到的公設;又有多少是不存在、建商灌水賺錢的虛坪?

幾年前監察院就為此糾正過內政部,內政部雖然為此決定以後「主建物、附屬建物及共有部分應分開標示價格」,但實務上仍是混雜不清,連專用停車位都可混入主建物坪數內,消費者還是分不清「買到了什麼」、值不值得?

公設有存在的必要,不可能取消,住戶也終究要負擔公設的成本;但至少該讓購屋者清楚知道錢花在那裡、值不值得,該把專用主建物、公設、停車位等全部切割清楚、分開計價。這個要求很卑微,談不上「革命」,連「大幅改革」都談不上。但政府作得到嗎?建商願意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