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老將伏驥─談葛老新書《世界經濟的未來版圖》

2014-08-31 02:56

? 人氣

葛老新書有如對金融海嘯的「答辯狀」。

葛老新書有如對金融海嘯的「答辯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8年金融風暴已經過去5年了,有的人說,以次貸危機為主題的書已經過時了,不值得一看了。但是,看到許多人,包括名氣響亮的學者、意見領袖們,對於金融風暴的成因說法仍舊錯得離譜。出事了,當下大家都想趕快找到替死鬼,有錢人該死,奢華擺譜不夠、還捅了大紕漏的華爾街之狼們,把錯全推在這些人身上準沒錯,認定了罪犯(也不管對錯),拖出去砍了,大家夥解氣、泄憤了就好,誰還願意花時間回頭看大把的資料、細細拆解真正的病因?


Greenspan從FED(聯邦準備理事會)卸任後的第二本書「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這一本書在Amazon的評價一般般,多半是覺得他並沒有提出新的資訊,與他的上一本書「我們的新世界—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in a new world」對比,葛老的第一本書提出了未來世界的藍圖,對於未來30-50年的世界提出了警訊也做了預測,那是很有膽識的做法,不過,「我們的新世界」出版於08年金融風暴之前。而金融風暴帶來全球性的經濟傷害,Greenspan 在FED 掌印20多年,卻未能預見這樣世紀級的危機,他當然有晚節不保的壓力,他的第二本書在風暴後多年才出版,自然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論述,這本像是葛老思想體系的完整筆記,08金融風暴各界對他在任多年的批評,這一本書算是他一份完整的答辯狀。

他沒有選擇用簡單的用詞回答問題,更不會去編懶人包,這與他一貫的訓練相符。看前言和頭一兩章,會以為他推翻了自己長期以來對自由市場的信念,越看到後面才會發現老先生根本還是死硬的走資派,而這本書的論述方式,很符合他長期的專業訓練以及工作習慣。

1.在推銷自己的價值判斷之前,會一一檢視回答與他意見相左的理論,這是他常年從事經濟預測、分析工作的專業要求,提出決策的依據前提,必須將各種可能性也納入考量。

2.也不會看到任何網路上常見的刻薄用詞,或者人身攻擊,即使意見不同,也是對事不對人,用字遣詞非常小心。這應該是從事公職多年的要求,FED主席說的每一句話、背書的每一個字都要負法律責任,沒有一絲絲隨性的空間。

這書一開始提了一連串的問題,相信,老先生面對世紀風暴,自己心中也有一大堆的謎團,從文字中看得出來,起初,老先生對於遵循、信任了多年的自由市場制度也是起了懷疑,為什麼沒能阻止危機?我們當時真的盡了全力了嗎?這套制度真的錯了嗎?需要改變方向嗎?對於未來,還是繼續樂觀嗎(老先生自認為是位樂觀主義者,這也是自由市場信徒的標準面貌)?

當然最後的結論是,他依然相信自由市場的力量,對於人類的前途依舊樂觀,相信他在「我們的新世界」書中描述的未來依舊清晰。不過這個結論是經過反覆地自問自答、做了幾年的功課後才出手。

所以,既然是答辯狀,話一定是要繞好幾個圈子來說,所以這書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並不容易讀,但是長期追蹤FED動向的金融界人員,閱讀起來不應該有障礙。他的溝通對象是菁英知識份子,包括學界、產業界的決策者,對於統計學、數量分析、經濟學、管理學要有基礎,更能領略這份作品的廣博精深,我倒是喜歡這樣嚴謹的風格,邊讀著還得邊翻找其他書籍佐證,看的進度雖慢但很享受,很好看的書。

先談08年金融風暴,為什麼各種監測、警示系統都失靈?為什麼預測不出來?

Greenspan 一生都在與各種統計報表、趨勢預測搏鬥,經過幾年的反思,他也不辯解,他有個比喻蠻貼切,經濟預測不比氣象預測,因為人性中的動物本性(羊群效應、貪婪、恐懼…等,他在這本書一開始就細細訴說,算是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一派論述的摘要),使得經濟活動的預測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這書也因此描述了這幾十年美國的經濟統計發展史,看到從農業進到工業、鐵路/公路運輸,直到服務業佔比增加的演化,挺有意思的。讀了這段,我的體會是,近百年來數學、統計在經濟學的地位增強,好比各種醫療檢測器材在醫學上的地位,有了科學化的檢測,可以幫助降低誤診、誤判的機率,但是機器vs人類,仍有未及的盲點,終究還是需要良醫的經驗。

08年金融風暴怎麼形成的?

之前看過一位毒舌派資本家Edward Conard(上電視與Stiglitz 公開舌戰,當過PE公司Bain Capital的董事長)書中提及,次貸的根由不是政府管太少,反而是政府的手伸得太長,政府管太多了,進而扭曲了市場機制。美國政府因為政治目的,想要提高住宅率,動用立法權要求放款人降低頭期款與信用標準,甚至要求兩房用低成本的政府擔保資金購買次級債券,以增加MBS的價格,這有兩層錯誤,一層是用行政手段讓購屋者負擔了他們根本無法負擔的房貸,第二層錯誤是動用的政府擔保資金,使得放款人大大低估了這些貸款的風險。

Greenspan用字雖然和緩,但結論也是導向同樣地方。除了這些之外,影子銀行+高槓桿操作,使得風險加倍,這些錯誤如果是單獨發生,情況不至於這麼地糟糕,傷害也只會是局部性的,偏偏是所有的極端值撞在一起,因而爆發了影響全球、規模龐大的危機。影子銀行是原有的系統所監測不到的,所以稱為影子,就是指高盛、雷曼這些投資銀行,雖然不是商業銀行但是行放款之實,可是數據卻不在FED的監測報表中,也因為不受監測,不像傳統商銀受到 BIS 放款倍數的限制,影子被餵養到足以吃掉本尊,所以08年之後,「影子銀行」這幾個字,好像佛地魔一樣讓任何一位央行總裁懼怕。當然,當時的缺陷,現在已經被修正,這是指美國的狀況,現在最常看到談論影子銀行危機的市場,是中國。

為了防範08年金融危機風暴再現,2010年美國兩院祭出金融改革陶德-法蘭克法案 (Dodd-Frank Act),這法案對於金融機構加了多道緊箍咒,這不意外也可以理解,但是像Greenspan,EdwardConard這樣的自由市場擁護者,對於法案中給予美國政府權力動用聯邦資金挹注到「大到不能倒」的企業這一點反對到底,認為這一項擴權壓根違反了美國的建國精神。我還記得當時美國國會強制注資JPMorgan時,JPMorgan 還努力想要逃掉,耶,奇怪了,政府給你錢幹嘛不拿呢?因為,他們根本不想接受國會的強制條件(年終獎金、薪水福利的限制等等)。

Greenspan老先生花了些篇幅解釋熊彼得的創造性破壞精神在美國的實踐,這也是美國國力得以維持領先多年的根基,但是,動用政府資金扶助個別產業,是在扭曲市場機制,本該被淘汰的企業死刑延後,也斷送了產業新生的機會。看到這裡,忍不住想到台灣還動不動用大家的稅金救一些早該被市場淘汰的公司,從晶片廠、金融機構,不勝枚舉,欸!

這本書的下半部,仍是反思美國的前途,任公職20多年、擔任了美國幾任總統貨幣政策舵手、經歷美國以及世界史上最蓬勃年代,近90歲的老先生憂心之處,不是金融業、富人太過貪婪,因為這些都會被市場矯正過來。他掛心的仍然是節節高昇的各項社會補助政策,那像個無底洞,民眾、政客、輿論都耽溺於眼下的福利,明知道今日的補助是吃老本+明日的稅金,但是,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business, 結果就是不斷加碼的社會福利政策,伴隨著日益沈重的財政負擔,以及拖累整體競爭力水準。

Greenspan 反省的是美國--資本主義的模範國度; 前陣子看完的“國家為什麼破產?”,是德國學者+法蘭克福報資深編輯合著的作品,檢討的是德國--社會主義的模範國度,結果兩種不同制度下的優秀學者、財經官員,診斷出的病因竟然一樣的。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灣在各項制度上從來都是follower, 這不用諾貝爾獎的水準,也可以推論出台灣潛在危機的根本病因為何?

老先生一生參與多項重要決策,政壇多變但他仍老神在在,退休之後的兩本書引用了許多真實會議決策案例,故事性很強。他最後對美國的擔憂與建言,還是在政治層面上,他看到美國的問題,不單是美國,也有在全球各處蔓延的趨勢—兩黨的對立越來越極端,政治決策上越來越短視。民主、共和兩黨雖然在政治立場上有不同的訴求,但是都是奠基在追求自由精神、長期福祉提升上,所以,他提到過去有些重大法案,即使與自己的政治選擇相左,兩黨議員都能以長期國策為優先,例如1982年美國的社會安全信託資金已經入不敷出,必須修改收入/給付標準,一向主張高福利制度的參議員反而是最先支持刪減社福支出的人,而這樣的氣氛在今天的國會中無法存在,兩黨對話幾乎停滯,只一味地堅持己見,無法妥協,也難怪會出現美國政府停擺的世紀鬧劇。看到這裡,抬頭想想,台灣更糟吧!近幾年,到底通過了什麼重大法案?沒印象,只有爭吵不已的國會,該死的還要付錢養這些人。

「自由市場的真信徒,就算取得最高權力,仍會不斷限縮自己的權力,因為他相信自由市場機制才是推動人類進步、提升生活的最大動力,也相信自由市場機制同時是降低犯罪的最有效力量,所以,這樣的信念在政府體系中,會克制擴張自己所掌握的分配資源的欲望。而沒有這些信仰基礎,任何一個政治人物,取得權力之後,就會試圖更大程度地擴張自己的權柄範圍,因為只相信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所以,取得權力之後就會忘情地扮演起上帝的角色。」~~這是讀完Alan Greenspan老先生的“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 感想。

*作者曾任職國內基金業多年,闖蕩兩岸金融業20年,自認是海耶克信徒,近年主動參與些NGO活動,並擔任國聯安基金公司獨立董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