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物語:鄭成功打下台灣的啟示

2014-08-21 13:36

? 人氣

學者歐陽泰史料考察當年鄭成功火力不遜荷蘭。

學者歐陽泰史料考察當年鄭成功火力不遜荷蘭。

鄭成功是如何從統治台灣38年的荷蘭人手中奪下台灣,最初的說法是以武力擊退荷蘭人,歷史也是這麼認定的。之後有研究顯示,鄭成功對台灣實施經濟封鎖是導致荷蘭人潰敗的主因。直到最近又有新的見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知名漢學史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的弟子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歐陽泰(Tonio Andrade),最近在他的力作《1661,決戰熱蘭遮》(熱遮攔城,今安平古堡)中詳盡敍述這段歷史。他旁徵博引,指出鄭成功當時所代表的明末時期,在軍事技術上確實不凡,如火砲和槍械的性能並不遜於當時的歐洲強權荷蘭。

歐陽泰還發現,一直被認為16世紀末出現於歐洲的排槍射擊法,在1387的明朝文獻中早有記載。鄭成功充分掌握這種火槍齊射的技術,他在南澳島基地訓練的私家軍隊號稱鐵人,戰力遠在明末正規軍之上。在軍紀和訓練上,鄭成功的軍隊也絲毫不輸於荷蘭。

從大量歷史文獻中,歐陽泰歸納出一個結論,即「軍事革命」並非當時歐洲殖民列強所獨有,在中國也有同樣的變化。1661年的中荷之戰,被一些史家形容為中國與西方的第一次武力交鋒,雙方僵持近9個月,最後鄭成功佔領制高點烏特勒支堡(Utrecht),火砲居高臨下,熱蘭遮城的荷蘭守軍士氣潰散被迫出城投降而結束這場歷史交鋒。

鄭成功打贏這千古一仗。歐陽泰則進一步發現,荷蘭人在船隻性能和堡壘防禦等方面明顯優於中國,東西方的軍事科技差距開始拉開。荷蘭戰船不僅在火力上勝於鄭氏戰船,逆風航速也很驚人,鄭成功完全沒想到,荷蘭的求援船隻在風向不利的情況下,竟能快速駛往荷屬東印度公司總部巴達威亞(Batavia,今雅加達)調兵馳援。當時漢儒郁永河在《裨海遊紀》中評價荷蘭艦船,「為帆如蛛網盤旋,八面受風,無往不順。」

既然荷蘭船艦有如此優勢,何以敗於鄭成功?或說荷蘭只派700名援兵,為何這麼不看重台海局勢?

這就和鄭成功所採取的經濟封鎖有關。當時鄭成功擁有近60艘船艦,掌握東南亞到日本長崎一帶的海上貿易,並在廈門駐軍,也控制台灣海峽兩岸的通商貿易,

稅收豐厚,得以養兵抗清。

鄭成功起初不是要對付佔據台灣的荷蘭人,而是針對襲擊鄭氏船隊在馬尼拉殖民的西班牙人。鄭成功希望荷蘭人聯手對付西班牙,並終止台灣和馬尼拉之間的航線與貿易,荷蘭人拒絕,雙方開始有局部衝突。1656年鄭成功最後以「百日期限」的釜底抽薪之策,要求百日之內在台灣的漢人與大陸做生意,禁止運載荷蘭商品(如丁香、胡椒、鉛、錫等),期限一到,往返船隻一律返回大陸,不能停靠台灣,否則殺頭,船貨充公。

這一招使漢人貿易商不得不從台灣撤回大陸,兩岸貿易蕭條。戰事緊急,僅僅派出700名援兵,說明在雅加達的荷蘭總部認為台灣不具經濟價值,無須費力。當然,台灣荷蘭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t)未能利用船艦優勢進行反封鎖,反而採取正面迎敵的錯誤戰略,也是荷蘭敗走的主因之一。

鄭成功趕跑荷蘭人,說明一個國家的經濟僅靠單一市場的脆弱性,對於今天的台灣來說,也是深具啟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