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諾言敵不過時間—小組賽後,與他們話別

2014-06-27 05:21

? 人氣

巴西世界盃小組賽D組,意大利VS烏拉圭,布馮在比賽中大吼。(圖片來源:CFP/騰訊大家網)

巴西世界盃小組賽D組,意大利VS烏拉圭,布馮在比賽中大吼。(圖片來源:CFP/騰訊大家網)

小將皮爾洛、小將哈維、小將傑拉德、小將布馮、小將德羅巴……在我的記憶中,他們都曾是小將。老球迷心中的「小將」,其年齡上限可以直接上溯到最初的懵懂看球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於我而言,「小將」的年齡上限應該是生於1970年吧。初二時正值生於1973年和1974年的那批球星嶄露頭角,其中就包括了「永遠的小將」薩內蒂,曾經風馳電掣的吉格斯,還有卡納瓦羅和阿亞拉,二者是我心目中的世界最佳中衛,此外,定義了一種踢球風格的馬克萊萊,強悍的戴維斯,以及代表著意大利足球一個黃金時代的皮耶羅、維埃里和因扎吉,都生於這個年齡段。即使是中國足球,這個年齡段也是我極美好的記憶,那時,甲A初起,當時尚一窮二白的山東泰山隊,圍繞在宿茂臻身邊的便是1973—1974年齡段的球員,也是戚務生時代的國奧適齡球員,比如如今因賭球入獄的強悍中衛李明,轉行做解說嘉賓的左後衛劉越,還有米盧的福將李霄鵬……那屆國奧隊固然比不上范志毅、郝海東領銜的「69一代」,但卻是我最早接觸到的「中國足球小將」,至今難忘,別說楊晨、申思和於根偉這等人物,甚至連並未入選國奧的李洪政之類的邊緣球員,亦留在記憶中。

後來,年歲漸長,小將一茬接一茬,不斷刷新著年齡的下限。在羅納爾多、托蒂、范尼、舍瓦、內斯塔、西多夫和維埃拉等巨星雲集的1976一代之後,便是與我的出生年紀越靠越近的1977級。有一年,EA曾有一款簡單粗糙的《FIFA足球經理》,在尚無《CM》的日子裡,我為其著魔。開檔賽季是1995年賽季,我必買的兩位小將,一是當時17歲的英超萊斯特城球員,初始能力值74,名叫海斯基,後來在現實的足球新聞裡也常常可以見到這個高中鋒的名字,不過譯作赫斯基,另一位則剛滿17歲,效力於意甲佈雷西亞隊,能踢前腰也能踢前鋒,初始能力值70,他名叫皮爾羅。

沒錯,他就是如今的皮爾洛,這個時代最好、球風最優雅的中場大師之一,當然,他改打後腰是2001年的事情了。

再之後,就接觸到了《CM》。對於身兼球迷和遊戲迷兩種身份的人來說,《CM》的最大妙處就在於它會讓你比其他球迷更早知道一些小將的名字,並預言他們將成為明日巨星。即使你起初並未看過他們踢球,但也能從遊戲中的成長曲線裡探尋未來。我就是這樣知道了傑拉德和哈維。當然,「小將」的年齡也進一步走低,進入80後區間——生於1980年1月的我曾這樣慨嘆:終於輪到比我年紀小的人上場踢球了。

後來有了這麼一個段子:當今世界三大中場,皮爾洛擅長長傳,哈維擅長短傳,傑拉德擅長回傳。一張娃娃臉的傑拉德,即使平添皺紋三萬道,仍是大家揶揄的對象。

他的回傳,讓他得了「晚傑不保」的綽號。2004歐洲盃小組賽回傳失誤使球隊不敵法國,2010年英超的一次回傳送給切爾西隊三分和英超冠軍……還有一個月前無人逼搶下的摔倒,使得利物浦不敵切爾西。

可這三個人裡,我最喜歡的就是傑拉德。哈維和皮爾洛確實是這個時代最好的中場大師,前者是巴薩和西班牙黃金時代的真正中堅,至於後者,我十分不喜歡意大利足球,但欣賞他的球風。可是,從小傑到傑隊,傑拉德更像一個真實的人,他的努力總與失意相伴,每每觸及巔峰時,都被低級失誤戲弄人生,連失敗都仿似命中注定。曾經的年少輕狂、放浪不羈,沒寫在他的娃娃臉上,以致許多人被他騙過,可如今的沉重,似乎也不見於他那深密的抬頭紋。

與傑拉德在技戰術範疇上似乎永遠無法共存的另一中場蘭帕德,在俱樂部的成就上超出傑拉德,運氣似乎也有過之。但在世界盃上,在技戰術體系中無法共存的二人,往往要接受「共辱」的命運。相比傑拉德的低級失誤,蘭帕德則以浪射聞名,更以浪射還永遠射不中聞名於世,四年前,他終於進了一個,卻被裁判吹了出來——那時,還沒有門線技術,他和英格蘭隊只能蒙冤。

好吧,哪怕是共辱,哪怕是為榮譽而戰的最後一場,他們也依然並肩,儘管只有短短17分鐘。傑拉德替補登場後,從蘭帕德手中接過了隊長袖標。賽後,二人相擁,那個曾經讓英迷熱血沸騰、充滿期待,但又讓幾任教練頭痛的「雙德」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他們努力過、興奮過、失敗過,也徬徨過,唯獨沒有成功過。只是,他們仍有屬於自己的時代。我愛他們,多於愛那些勝利者。儘管我曾嘲笑過傑拉德的笨拙,曾嘲弄過蘭帕德的浪射,但看著他們相擁告別的那一瞬,我因感冒發燒而堵塞的鼻子忍不住一酸,無法控制眼淚的到來。

相比之下,哈維和皮爾洛都像神,連離去都像。西班牙隊以不可思議的方式離開巴西,哈維僅僅在那場被荷蘭瘋狂羞辱的比賽中亮相,誰都知道他將會告別,但沒人會想到如此倉促。皮爾洛的意大利隊首戰告捷,那是人們眼中最艱難的一場小組賽,可幾天後大家才發現,原來那是最簡單的一場,面對哥斯達黎加和凶悍的烏拉圭人,早已沒落的意大利足球再遭羞辱。即使仍有精準的長傳,即使仍能調度中場,但皮爾洛身邊的隊友們,早已不是當年的男模隊,而是在日薄西山的意甲聯賽中也難言頂尖的二流球星。

只剩下布馮了,這位前世界第一門將仍具有頂級水準,可他身前的後防線,已無當年的混凝土形態。我固然不喜歡意大利隊的踢法,但不否認他們曾將防守的美學發揮到極致,比如2000年歐洲盃與荷蘭的那場比賽,狂轟濫炸的荷蘭隊最終倒在了意大利的鐵牆前。有趣的是,那場比賽布馮因傷缺陣,成全了「聖托爾多」的神話。

2006年世界盃奪冠後,意大利隊跌入谷底,再未回歸,其背景是西班牙隊的輝煌。權力的交接標誌,自然是2008年歐洲盃的那場1/4決賽,意大利隊憑藉依舊堅強的防守,與西班牙隊踢成0:0,但在點球大戰中,又一位門將被冠以「聖」名,可惜,這次的「聖卡西」不屬於意大利,而是屬於西班牙。

聖卡西的年紀比布馮小,狀態下滑卻更快一些。這次世界盃,他在兩場比賽中慘吞七彈,眼神迷惘。相比之下,布馮比他冷靜清醒得多,我看了意烏之戰後記者對布馮的採訪,這位36歲的門將滿面滄桑,眼含淚光,但語氣平和。

他的夥伴皮爾洛曾說,不希望與烏拉圭的這場比賽成為他在國家隊的絕唱,但這信誓旦旦,終究敵不過時間。老去的他們,確已無力回天——諷刺的是,這兩位老將已然是意大利隊在這屆世界盃上最搶眼的兩人。

對於西班牙隊而言,他們最搶眼的人應該是最後一場才亮相的比利亞吧。那個腳後跟進球和此前一串準確傳遞,是西班牙足球黃金時代的迴光返照,也是傳控戰術的最好說明。只可惜,這場比賽是比利亞在這屆世界盃上的首秀,亦是告別。或許,還是他與西班牙國家隊的永別。


這位為國家隊出戰97場打進59球的「西班牙隊史頭號射手」,在進球後親吻著球衣上的西班牙波旁王朝族徽,族徽上方的那顆星,則是2010年世界盃冠軍的象徵。下場後,他的淚水肆意流淌,甚至讓人對將之換下的博斯克心生怨恨。

相比比利亞,德羅巴和埃托奧顯得更尷尬,他們的告別甚至波瀾不驚。他們在俱樂部裡威風八面,卻沒有強大的國家隊作為依靠,在大賽中總是舉步維艱,甚至不被那些「每四年才看一次足球」的偽球迷所熟悉。當然,他們的命運已遠勝已無法再追風的吉格斯。

德羅巴大器晚成,24歲才踢上法甲,甚至在以眼光毒辣著稱的《CM》裡,他最初也未被看好,純粹是一個二流中鋒。但後來,他成為了這個地球上最好的前鋒之一。只是,在世界盃上,他的科特迪瓦隊連續三屆殺入決賽圈,卻又連續三次倒在小組賽階段。這一次的德羅巴,已經淪為替補,成為球隊的精神武器。誰都知道,哪怕再強壯,「德華」也已老去。魔咒一般的「打平即可出線」,與德羅巴尷尬的零射門,似乎已經決定了科特迪瓦的命運。所謂「希臘神話」,固然是值得敬重的頑強,也是對希臘10號卡拉古尼斯「老槍不死」的嘉獎,可看看跪在場邊的德羅巴,你就知道這記絕殺的殘酷了。

另一個非洲傳奇埃托奧並沒有在最後一戰中上場。在內訌的喀麥隆隊中,他似乎就是一個被遺忘的存在。唯一記得他的反倒是對手,在巴西與喀麥隆比賽結束後,兩場打進四球的內馬爾主動走到板凳席,與埃托奧交換球衣,並與之擁抱。

有人說,這是22歲的內馬爾高情商的表現。其實我一向很討厭情商這個詞,它把一切都功利化了。我倒是覺得,這只是一個22歲的年輕人向前輩的致敬,只因惺惺相惜。至於這個年輕人是謙恭溫良還是狂傲不羈,並不重要,因為,只要那個前輩足夠偉大,同樣偉大的後輩都會這樣做。這種讓彼此心靈相通的驕傲,才是有才華的人共同的秘密,庸人很難理解,或者只會將之理解為情商之類亂七八糟的玩意兒。

埃托奧不僅僅是四屆非洲足球先生,三次歐冠得主,也不僅僅是世界上唯一連續兩年在不同球隊獲得三冠王的球員,他還是1998年世界盃上最年輕的球員。

如果他的官方年齡是真實的(非洲球員的年齡一向混亂,有人曾稱埃托奧已經39歲),那麼他為國家隊首演時才14歲。1998年世界盃時,他才17歲出頭。那是多麼遙遠的記憶啊,那年我高考,那時的高考仍在酷熱的7月,我又住校,因此只能在學校圖書館的報紙上獲知比分。那時流行「XX之最」之類的花絮,埃托奧當然是年紀最小的那個。那時的他,或許躊躇滿志,認為自己可以征服世界吧。他確實太快了,很少有人能追得上他。但他卻始終無法帶領喀麥隆隊走得很遠,直到他自己成為被致敬、被送別的對象。

每個巨星都有夢想,都曾有過各種各樣的宏願、承諾,可是,諾言還是敵不過時間,誰也無法抗拒自己的老去。

另一個惺惺相惜的場面,發生在意烏之戰中,烏拉圭隊的「吉祥物」弗蘭安慰了皮爾洛。弗蘭,生於1979,早年飄零,後來成了「曼聯半世紀最差引援」,卻在西甲賽場上成長為巨星,2010年世界盃金球獎得主,2011年率隊奪取美洲盃。如今,他已是蘇牙和卡瓦尼的替補,也許,他的告別也在2014。

*作者為專欄作家。(原文刊載騰訊大家網http://goo.gl/vjhC8B,責任編輯:趙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