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物語:博士只有20k?博士還有20k哦?!

2014-05-05 16:56

? 人氣

台灣高等教育同時面臨文憑通膨及就業不均衡2大問題,不改善,博士拿20K的情況仍會不斷出現。(取自台大網路)

台灣高等教育同時面臨文憑通膨及就業不均衡2大問題,不改善,博士拿20K的情況仍會不斷出現。(取自台大網路)

日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在與青年座談時說,他的學生博士班畢業後只能兼課,月入20k出頭,最後悲憤的跟他說「台大與教育部害了他」。這話雖然有待斟酌,因為念什麼科系、是否念博士都是自己的選擇,但台灣教育資源分配(或是說錯置)的問題卻盡在其中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一個非常弔詭的現象─許多產業、企業高喊找不到適合的員工,但又有許多失業者,特別是年輕人的失業率超過10%;企業說要大專院校多訓練出適合產業界雇用的人力,但又有許多人不以為然,認為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是為「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傅斯年語)。

不過 理想難敵現實,台灣高等教育同時在量與質、資源分配上全部出問題,終於造成今日的問題。

量與質的問題各界討論甚多,簡單講就是當年一個廣設大學的政策造就的惡果。20幾年前,台灣每年新生人口還在40多萬人的時代,全台大學生只有20幾萬人,碩士生2萬多、博士生更是不到1萬人;現在,大學生破百萬人,碩士近20萬,博士超過3萬人。

這就是所謂的「文憑的通貨膨脹」─學歷變高、但本事未增加。2年前,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提出「泛通膨」的概念,其意指職場上的職位有通膨的現象─職銜越來越高、越來越好聽,但實質工作內涵則不變,或甚至更差。如傳統的櫃台總機現在稱「第一印象部主任」,清潔人員叫「環境部總監」。這種泛通膨現象也出現在教育體系。

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大專院校由過去20多所增為162所,許多專科職校換上「較好聽」的大學招牌,即使是原有的學科系亦大搞泛通膨。單以台大而言,就有藥學系「升格」,變成藥學專業學院;公衛系成為公衛學院;國貿系變身為管理學院…..。

對企業雇用人而言,學歷原本是一道資格認定的關卡,但大學生暴增到錄取率接近百分之百後,大學證書代表的篩選功能消失,只有少數大學的文憑還被企業認為「有識別作用」。而高學歷人數大增(即供給增加),但顯然企業的需求並未跟上,結果當然是高學歷日益貶值。一份對資訊人員的實證研究顯示,1960年代,碩士稀少,念完碩士進入職場,其薪資平均可比同學歷但無碩士學歷的學士高出20%。20年後,其薪資只能高出5%。中國近15年的高等教育擴增近4倍,每年近700萬大學畢業生湧入職場,其面臨的問題較之台灣更為嚴峻。

另外一個更「慘烈」的問題則是「資源分配錯置」。去年美國《時代》雜誌上就有討論到美國面臨的「就業不均衡」問題─其實這就是指大學生在學校所習得的專長、技術,在就業市場上卻找不到相關需求,或是需求非常低。

美國學者研究「就業不均衡」就發現,許多大學生畢業後的工作內容與與學歷不成正比:如念政治學者畢業後去當酒保,讀文學者當商店店員,過去10年,美國大學生的「就業不均衡」增加了近1成;而這些學生中,有4成在待業中,其中尤以主修人文藝術的最多。即使找到工作,他們的薪水也只有同儕的一半,長期下來差距更大。

這其實就是大家用「白話文」說的熱門科系問題。雖然,許多人或許浪漫的幻想著大學如古希臘時代,專心研究學問即可的天堂,但現實則是大家遲早要畢業,接受職場檢驗。因此,熱門科系幾乎沒有例外就是就業市場熱門、有一技之長的專業科系。《時代》這篇報導就說,這個世界大部份工作,仍需要大量運用科技、技術和數學,因此學習文科、藝術的學生, 實在相當吃虧。

江宜樺是政治學教授,他的博士學生,顯然不是可「大量運用科技、技術和數學」的科系出身;念完台大博士只有20k。相較之下,周遭認識多位學歷差但學有專精的麵包師傅,到烘焙教室教課一天─真的只是教一天課,少則1.5萬、多則3-5萬元的師資收入。

所以,這與是否有博士學位關係不大,但與是否擁有專長、及此專長之市場需求,還有是否在這個行業達到出類拔萃關係較大。更悲慘的是:這是一個已經進行一段時間的趨勢,而且,未來還會持續。

根據美國勞工局的統計,從2007年以來以來,新技術取代了傳統的辦公室員工,美國的管理職位增加38.7萬個,但辦公室職員崗位卻減少了近200萬個。新科技─主要是全面的電腦化─普遍的削減了辦公室職位;從出納員、簿記員到檔案管理人員、打字員、文書行政人員….的數量一直下滑。麥肯鍚一份研究指出,可以固定化、自動化的常態性交易與生產工作會繼續減少─換成白話文,就是文史科系的工作機會將持續減少。

國內一家人力銀行業者曾根據其資料庫作過分析,研究不同科系學生畢業10年後的薪資情況,結果發現即使是如台大、清大、成大、師大等所謂傳統名校,念文科者有8成以上,在工作10年後月薪仍低於5萬,其中清大的語文人文科系有85%月薪在5萬以下,同樣是清大,該校電機電子科系則是有8成月薪超過5萬。而表現最佳的對照組是交大的資工電算科系,有84%月薪已超過5萬元。

就業市場上對不同領域供需強弱、是否具進入障礙門檻的專業技術,就很殘酷的反映在薪資水準上。而國家對教育資源的配置未能隨著市場變動調整,結果是就業市場需求高的科系擠破頭,需求低的科系不裁減,繼續維持虛胖。進不了熱門科系者只能到冷門科系蹲4年,畢業後面對的就是就業市場的邊緣化。政府不對教育資源配置作調整,一般人持續活在「不問專長,念完博士就有好工作」的幻想中,甭多久,比20k低、只能拿基本工資的博士大概就要出現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