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街頭政治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2014-05-04 18:35

? 人氣

318學運、反核四群眾包圍立法院相繼落幕後,新黨也發起「新五四」,在街頭發「群眾的聲音」。(吳逸驊攝)

318學運、反核四群眾包圍立法院相繼落幕後,新黨也發起「新五四」,在街頭發「群眾的聲音」。(吳逸驊攝)

三月初,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馬克•馬佐爾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一篇專文:〈街頭政治不一定帶來民主〉,從埃及解放廣場一路談到塞拉耶佛和曼谷,當時,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尚未佔領立法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五月初,英國《經濟學人》報導:〈當風吹來的時候〉(When the WindBlows),分析馬政府向反核群眾低頭,只剩2年任期的馬英九總統已變成「跛鴨」,未來的台灣政治可能要由街頭抗爭決定。很多人注意到了報導中的「頗鴨總統」、還有人注意到了「向群眾低頭」,報導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話,是即將接任民進黨主席、可能在2016競逐總統大位的蔡英文說的,「治國不能靠社會運動,還是需要回歸政治。」

從三月到四月,蔡英文能扮演角色有限,儘管她在318學運過程中,得到的學生掌聲較蘇貞昌為多,直接或間接讓蘇貞昌知老而退,但無庸置疑,蘇貞昌決定退選黨揆後的表現,特別在林義雄禁食反核四的半個月時間中,表現遠超過過去他擔任黨揆的總和,甚至讓人相信,即使蔡英文都不可能表現得比蘇更好。

經歷過的人、或者在民主過程中點滴更在心的人,不可能不為台灣這段時間的發展感到憂慮。「街頭政治」在台灣從來不是新鮮事,從廿多年前政治開放以來,所經歷者多矣,當專業評論人談及「亞洲的街頭政治」時,台灣當然被舉的例子之一,儘管台灣人不大愛聽,台灣人不相信自己與其他國家可相提並論,畢竟過去以來每上街頭必有所得,隨便舉例,野百合學運爭得的是政治體制解放,一路從國會改選、總統直選到政黨輪替;扁政府執政八年,綠街頭活動儘管沒搞定,還是搞出了一部公投法,即使被批評為「鳥籠公投」,紅衫軍50萬人圍城,至少看到扁家弊案辦到底…,如果說,台灣對自己有點信心,就是台灣不至於像《經濟學人》所聲稱,「街頭示威反應著對台灣政治體制的幻滅。」

「幻滅」這兩個字,不應該出現在台灣政治發展的字典裡,抗議總會落幕,落幕後總會另有「結果」。318迄今讓人憂心的問題是:「結果是什麼?封存服貿?封存核四?預言封存自由經濟示範區?」一路再數下去,難免不讓人錯愕:這豈不是要封存台灣?以上命題封存兩年,忽焉即過,未來廿年就很難逆料是何景象。

蔡英文之言顯難「煽惑人心」,卻是對兩年之後的台灣表達了真實的憂慮。

國新兩黨藉「五四」之由辦活動,以印証也有街頭能量;民進黨企望接收318以來的群眾能量,卻坦言頗有風險;過去廿多年的街頭運動直接標舉他們「要什麼」,此刻運動直白訴求「不要什麼」,重點是:不要什麼的台灣總還要一點什麼其他的吧?套用不太適切的比喻,客人ABC餐都不要的時候,做主廚的就得想出D餐、E餐,否則客人一定跑光,馬政府端不出D餐,蔡英文應該提前準備看看能不能端出E。

運動是浪漫的,治理是殘酷的。當318部份學者成立「公民組合」,可能參選從政,還拜訪林義雄引為「精神領袖」,或許反而相對叫人安心,唯經歷過治理的殘酷,浪漫才不至於一廂情願到無法收拾。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