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典蓉專欄:獨裁的末路?還是民主的難題?

2014-04-05 20:57

? 人氣

反服貿學生及教授們,4月5日齊聚在立院議場舉行人民議會,公審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余志偉攝)

反服貿學生及教授們,4月5日齊聚在立院議場舉行人民議會,公審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余志偉攝)

318學運是因抗議國會審查服貿程序不正當而起,但是能激發出50萬人上街頭的能量,則是台灣有許多人深信馬政府是萬惡的獨裁政權;只是,如果馬政府真的是獨裁政權,而且居然還能「容忍」50萬人大遊行,50萬群眾何不乾脆衝進總統府、一勞永逸的推翻獨裁政權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看來,「馬政府是獨裁政權」這樣的命題,恐怕是政客修辭的成分居多,但是不少人卻是深信不疑,這樣深信的後果,馬政府未必是最大的受害者,綁住的恐怕是未來的政府。

在極端對立的台灣,不但價值上(如服貿背後的兩岸理念)南轅北轍,更嚴重的是,即使是事實,也會有截然不同的認定,例如,台灣是獨裁還是民主?就是一個人言言殊的例子。

一方面,因為台灣的極端對立,因此在其他國家約定俗成的共識,都會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質疑或檢驗,而仍然各說各話;另一方面,不可諱言的是,「民主」兩個字唯其簡單,反而不容易界定。

今年去世的民主學大師羅伯特.道爾(Robert A.Dahl)在《論民主》一書中提到,談論民主的時候,最讓人迷惑的是,「民主」既是一種理想,又是一種現實,大家常常分不清兩者的界線。

道爾舉例如下:

某甲說:「我認為,在一切可能的統治形式中,民主是最好的一種。」

某乙說:「你發神經了,竟然相信這個國家現在所謂的民主政府是我們能夠擁有的最好的政府。其實我就不認為它算什麼民主。」

當然,甲談的是理想,乙談的卻是現實,這和台灣當下的辯論有點類似,如果理想與現實兩者混淆,就會出現民主與獨裁的天壤之別的判斷。

道爾更針對「理想的民主」提出5項判準,分別是1、有效的參與,2、投票的平等,3、充分的知情,4、議程的控制,5、成年人的公民資格。

為何稱為民主的「理想」判準?很顯然的,即使老牌民主國家也過不了這5關。

因此,通常我們判斷一個國家是否民主,則是依道爾的另一套「現實」的標準:1、選舉產生的官員,2、自由、公正、經常的選舉,3、表達意見的自由,4、多種訊息來源,5、社團的自律自主,6、包容性的公民身分。

如果依照這6項標準,台灣差強人意,可以說,台灣早在國會全面改選、總統民選後,就歷經民主轉型,難道只因國民黨選舉贏得多數,台灣就會民主倒退了嗎?

如果照這樣奇特的標準,未來任何政黨贏得多數,而且在國會貫徹黨紀,同樣也可以被冠上獨裁政權的罵名。但別說民進黨執政時代是最嚴厲貫徹黨紀的政黨,邱彰只是不肯亮票就被開除黨籍,許多內閣制國家,也都是嚴格貫徹黨紀的。如果我們將獨裁的定義都繫於此端,恐怕只會輕忽了更嚴重的民主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典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