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未經言論自由挑戰的人生不值一過

2014-03-09 08:01

? 人氣

只有經過一次又一次言論的自由交流,才能讓話語權不再定於一尊(取自騰訊大家網)

只有經過一次又一次言論的自由交流,才能讓話語權不再定於一尊(取自騰訊大家網)

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國王的新衣)至今讀來仍然耐人尋味。在那個小孩一語道破「皇帝沒穿衣服」的真相之前,為什麼所有人都在刻意掩蓋如此明顯的事實?答案或許只有一個,那就是說真話要冒很大的風險。這種風險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自己智識的否定。承認沒看見新衣,會被共同體視為愚蠢,從而在精神層面被排除於社會之外;二是對自己地位的否定。看不見新衣,會證明自己是不稱職的,從而失去身份爵祿、衣食飯碗;三是對自己生命的否定。說出沒穿新衣的真話,會忤逆權威,使皇帝大失面子,可能遭到殺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真話

可歎的是,故事中的皇帝既是始作俑者,也是作繭自縛者。皇帝本人也無法避免上述三重風險。狡猾的騙子抓住了其愛慕虛榮的人性弱點,令皇帝也不敢暴露自己沒看見新衣的真情。否則,他將陷入騙子設的邏輯,成為愚蠢的皇帝、尸位素餐的皇帝,進而該被趕下臺的皇帝。

為了規避風險,整個王國都自覺參與這場自上而下掩蓋真相的遊戲,而不顧它可能帶來其他更為糟糕的結局。由於誰也不敢提出質疑,人們逐漸失去分辨真假判斷是非的理性能力。假作真時真亦假,既然無法說出自己的疑惑,就只能盲從別人的觀點。長此以往,立場取代思考,壓制不同意見的偏狹本能成為社會的主流風氣。儘管從每個人的具體處境來看,懷疑這種「眼見為實」情有可原,但從整個社會的實力及發展來看,就會發現其中的荒誕,因為繼續下去的結果只能是:騙子一次次得逞,王國從物質和精氣(mores)層面,都日益喪失防範抵禦危機的能力。

而那個敢說真話的小孩呢?他同樣會為自己的童言無忌付出巨大的代價。在安徒生的故事中,小孩還算幸運,他沒有立即遭到捂嘴扼殺,畢竟這個謊言太過荒唐,所以真話很快能得到民意的回應。但也不一定。要知道,在許多時候,謊言越大越有人相信;更何況,皇帝的面子勝過真相,儘管他「有點兒發抖」,卻擺出更驕傲的神氣繼續這場遊行大典。事後呢?最好的解決當然是痛定思痛,抓住騙子,回歸真實,放開言論。但更為可能的處理方式往往是:死不認錯,對說真話者秋後算帳,繼續嚴格管控言論。

從這裡,我們看到了真相背後的利益,話語背後的權力。這些背後的力量時時在扭曲著話語的表達與交流。舉我本人的例子。課堂內外,網上網下,微博微信,我都是一個極力宣導和實踐自由辯論的人。曾經以為,通過不斷深入的開放交流,理性和寬容的精神會逐漸滋長,在公共議題方面達成基本共識並不困難。如今看來,這種想法實在過於天真,因為它忽視了那些支配話語的信仰、立場、利益、權力、情感、經驗等複雜因素。尤其在一些敏感性問題上,更是無法展開充分有效的溝通。

修辭術

如何走出這種困境?有一段時間,我反思的結論是,表達比辯論更重要。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加上了一句:傾聽比表達更重要。今天,我甚至可以再添一句:批判自我比批判別人更重要。可是,問題在於:誰願意真誠地表達、耐心地傾聽、坦然地自我批判?所有這些要求,說到底都只是倫理性的、對自我的要求。別人要是置之不理,繼續活在自己的偏見世界裡,你又能怎麼樣呢?所以,我們看到的現象似乎是:因為言論自由,反而導致不同觀點勢同水火,各方之間裂痕加深。

也許還有另外一種克服交流障礙的辦法,那就是修辭術的運用。靠真相無法溝通的,可以靠修辭來說服,這是古希臘的普羅泰戈拉、蘇格拉底等大哲都洞見的道理。當代法學家波斯納就修辭術如何運用提供了科學化的進路。他指出,說服與否,依賴距離和頑固性兩個變數。立場之間的距離越短,說服的成本越低;信念越強烈,則越難以說服。所以,信念的頑固程度影響對修辭目的的選擇,而距離影響對修辭手段的選擇,比如旁敲側擊、繞彎子。總之要訴諸名聲氣場、對方利益、情感指導、聚集注意力、強化承諾、提供動機並培養移情等。

然而,修辭同樣離不開權力,甚至必須依附權力。換言之,越是掌權者越喜歡遮蔽真相,拿出修辭的武器來俘獲或欺騙人心。反之,無權者也喜歡借助修辭來靠近權力,增加話語的力量。哲人蘇格拉底為此做出了表率。他因為厭棄權力,所以厭棄修辭,寧願說出使人反感的真相而被判處死刑,也不願意利用自己嫺熟的修辭技藝來迎合庸眾的情趣。同時,修辭本身也是雙刃劍,其效果或許沒打動別人,倒把自己套進去了。比如皇帝的那身新裝,其實也隱喻著他那權力的修辭與掩飾的技藝。很不幸的是,他想掌控一切,卻不知修辭的邊際效益遞減的規律;他害怕被愚弄,反而被愚弄了。修辭的衣服可害苦了他。

說了這麼多,我是不是對通過言論自由達成真相與和解持比較悲觀的態度呢?當然並非如此。沒有言論自由的實踐,就不可能有基本規則和倫理觀念的建設。每個人,都必須經過言論自由的洗禮,才能在思想和行動上更加開明與成熟。在言論自由的舞臺,未經挑戰的人生不值一過。表面看來,言論自由攪混了「一汪絕望的死水」,但它使問題暴露了出來,而不是等到整個社會無藥可救時才慌忙清理病灶。

我們願意生活在言論自由的環境,是因為言論自由本身是好的,也是因為充分討論對於解決遇到的問題是更為有效的。言論自由的重要意義不在於忙著達成什麼共識,達不成共識也無所謂。更何況,很多東西無關真理,而關乎正義,比如那些圍繞道德決疑術的辯論:為了功利目的殺人是不是正當的?為什麼可以有善意的謊言?好人為什麼會受苦,等等。人類的生活總是面臨諸如此類的困境,但我們可以交流,可以通過交流尋找並建立一些共同生活的良善規則。

話語權

重要的是,通過一輪輪的自由交流,某種話語權不再具有定於一尊、頤指氣使地位。掌握話語權的人進行自我約束是必要的和有意義的。喜歡穿新衣的皇帝當然可以不改變他的嗜好和頑固觀點,但他不再能輕易綁架別人的觀點,而且他必須現實地發現:與他觀點不一致的聲音會越來越多。因為聲音的多元,所以需要起碼的程式;因為聲音的多元,所以不得不重視別的聲音;因為聲音的多元,所以必須習慣於和自己不喜歡的人平等相處。因為聲音的多元,人們就不會像基辛格博士那樣充滿修辭意味地說:「我知道世界下周不會發生危機的,因為我的日程已經排滿了。」

所以,隨著言論自由的深入,尋求真相與扭曲真相之間的博弈將是長期反覆的,同時,不同觀念的對立和價值觀的分層也將是常態性的。明白的人,會越來越明白,糊塗的人,會一直糊塗下去。但這些都不要緊,畢竟,生活的真相會教訓我們,時代的發展會教訓我們。

*作者為中國法律人,作家。主要著作:《哈特的法律實證主義:一種思想關係的視角》;《法律人的救贖》。譯著:《司法審查與憲法》;《哈特的一生:噩夢與美夢》;《覺醒的自我》。(原文刊載騰訊大家網http://dajia.qq.com/blog/382977051738988,責任編輯;代金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