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三國峰會的警訊,經濟部的空話,台灣的悲哀

2020-01-06 07:20

? 人氣

李克強、文在寅、安倍晉三在成都舉行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資料照片,美聯社)

李克強、文在寅、安倍晉三在成都舉行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資料照片,美聯社)

日前(2019年12月下旬)中日韓三國舉行峰會,除了確認2020年要確保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外,也承諾三方應推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盡快取得實質進展,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等。某個角度而言,不論從經貿或是國際政治著眼,這對台灣都是一項必須重視的警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經貿角度看,其實非常明確又單純:台灣國際經貿邊緣化的危機更深。RCEP原本是東協10國加上中、日、韓、印度、紐、澳等6國,算是把所有亞洲重要經濟體都納入,雖然最後一刻印度退出,但無損於其影響力。

出口占台灣國內生產毛額的6成,是台灣經濟命脈,而RCEP占台灣出口的7成之多;這代表的是RCEP上路後,台灣高比例的出口在競爭上將居劣勢,其影響短期而言,就是出口市場被取代、出口減少;中長期而言,則是企業投資會被吸引到RCEP區域內國家,因此台灣經濟必受衝擊。

政府是說台灣出口以資通訊產品為主,因為我國是簽署資訊科技協定(ITA)的國家,雖然未加入各區域經貿組織,但出口ITA產品是免關稅,出口到CPTPP的產品約有7成免關稅、出口到RCEP有8成免關稅,因此不會受太大影響。

不過,這種說法是避重就輕、甚至是本末倒置又錯誤的說法。不論如何,台灣整體出口產品中,有ITA加持能免關稅的就是5成不到的比例,其它出口商品都會因被排除在區域經貿組織外而減少,其影響當然大!

再以因果關係看,台灣出口到RCEP等國家的ICT產品比例高,原因正是受免關稅的加持所致;換句話說,如果其它產業、產品也能因加入區域組織,得到免關稅加持,其出口數量與力道必然大增,舉例而言,石化當然是台灣的支柱型產業之一,但因經貿邊緣化而面臨比競爭者多10-15%以上的關稅,競爭上明顯不利。

中日韓都已加入RCEP,卻仍推動中日韓FTA談判,或許有人認為是多此一舉;但在同為RCEP成員國情況下,三國如果仍能成功推動一個三國的FTA,這個FTA必然比RCEP的條件更開放、讓三國經貿與投資更易交流、融合。

對台灣而言,這又是一個潛藏的危機,因為在國際經貿上,這三國與台灣的關係與利益非常密切:中國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最大的海外生產基地;韓國是台灣最主要的貿易競爭對手;日本則是台灣最重要的生產設備與技術來源國家。中日韓在有RCEP後如再藉著FTA進一步融和、深化經貿關係,對台灣到底會有多大的衝擊,其影響又是會如此顯現,是值得重視與探討的課題。

至於在國際政治上,則有更多值得玩味之處。

這次在中國成都舉行的「中日韓工商峰會」,中國由總理李克強代表出席,日本是首相安倍、韓國是總統文在寅。會後三國簽署「未來十年三國合作願景」,具體內容包括守護自由貿易和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技術主導型合作及創新增長、深化環境領域合作及扶持醫療保健產業等。安倍還說,日中韓關係並非三國時代魏吳蜀的相爭關係,盼能攜手共築「新三國時代」。

這三國不是一直彼此之間都有糾紛爭吵嗎?想想去年日本與韓國不是突然爆發外界意料之外的「日韓貿易戰」嗎?韓國甚至氣到終止與日本的「軍事情報保護協定」嗎?更早則是韓國佈署薩德飛彈,中國不是對韓國發動一波波的「經濟懲罰」嗎?還有中日也為釣魚台鬧得不可開交,民間抗議示威、抵制日貨,峰會上習近平「臭臉」對安倍。而中美貿易戰打得如火如荼,日韓則是美國在亞洲最是堅實的盟友,現在卻要一起與中國「送作堆」,豈不怪哉?

這應該就是國際現實,各國終究要尋找與面對自身最大的利益,面對這個全球第2大經濟體、「拳頭」日益增長的鄰居,周圍國家的經濟很難不被吸進去,更不可能與其切割,尋找進一步的經濟合作、找到友好的相處方式,或許對國家利益更佳。蔡政府如繼續以冷戰時期反共思維看世界,是否合宜甚或偏離現實過多,是該再想想。

最悲哀的是面對中日韓峰會達成共識,將積極推動3國FTA與RCEP如期簽署,學者憂心可能影響台灣產業競爭力;經濟部在周五表示:「必須以差異化、高值化及具信賴度的售後服務,來爭取訂單與客戶」。

這是那門子的官話、空話?經濟部只能如此反應,既令人氣結更讓人感到悲哀,因為,如果繼續陷在現有政策環境中,台灣確實只能拿這種空話作回應。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