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億的教訓!台灣生技股三大盲點 股民心痛的背後故事

2017-01-11 16:00

? 人氣

去年生技股慘賠1800億元,一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認為,這是因為投資人有三大盲點。圖為涉入浩鼎案的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資料照,顏麟宇攝)

去年生技股慘賠1800億元,一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認為,這是因為投資人有三大盲點。圖為涉入浩鼎案的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資料照,顏麟宇攝)

2016的台股大盤加權指數全年上漲11%,一度被視為台股量能萎縮危機的「救世主」生技股中,最具指標性的櫃買中心生技醫療指數卻重挫25%,有生技股分析師指出生技股投資人三大盲點,包括「解盲成功不保證漲」、「拿到藥證,股價也有可能會跌」、「上市櫃前買的價格,不一定是股價最低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天出刊的《今周刊》報導,生技股曾被視為解救台股量能萎縮的救世主,但隨著幾個明星個股崩碟,不到一年生技股的市值蒸發了1800億元。一名不願具名生技股分析師分析師認為這筆學費帶來的教訓,就是生技股投資的「三大盲點」。

盲點1:解盲成功不保證漲

該分析師表示,浩鼎案股價因賭博心態與名人牌效應在解盲前大漲,但浩鼎二、三期姐忙僅針對台灣地區,美國還停留在一期;而全球三期臨床實驗成功率平均落在60%,台灣則高達75%,迄今只有基亞、浩鼎與北極星三家新藥公司失敗。

該分析師表示,解盲失敗的公司必然暴跌,但解盲成功的公司股價經過短暫勁陽後,大多也會快速回檔,去年宣布三期解盲成功的懷特、德英、東生華皆是如此。

盲點2:拿到藥證,股價也有可能會跌

分析師說,拿到藥證也不代表是股價上漲的萬靈丹,因為當新藥處於研發期,並沒有實際營收與獲利衡量這家公司,市場以「本夢比」來評價公司;但拿到藥證後,市場將用「本益比」來衡量公司,若營運高於預期,股價當然大漲,相對而言,若獲利不如預期,股價崩跌並不稀奇。

該分析師舉寶齡富錦為例,申請到FDA藥證前,股價被拱至491元,2014取得藥證後,2014、2015兩年稅後純益(EPS)僅1.01元與1.3元,去年上半年也僅0.15元,使股價一路下修至70多元。

盲點3:上市櫃前買的價格,不一定是股價最低點

《今周刊》報導說,有些投資人選擇在生技股上市前、興櫃時搶先卡位,等股票上櫃、上市時大賺一筆,但這種方法近年已有失靈之勢,如達爾膚、科懋都曾在上市、上櫃前被炒作到「不可思議的高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煜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