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習主席,我要提意見

2016-12-02 06:10

? 人氣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AP)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AP)

習主席,抱歉,身處牆內的我以這種方式和您溝通,雖然不清楚您是否會看到,關於微博、文革、任期、戰爭以及共識,我還是要提幾點個人意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微博

我不知道。

任志強的微博,何時解除封鎖?

關於黨媒是否姓黨、媒體是否姓黨。黨和政府的宣傳方針,乃可受公評之事。且不談「姓黨」論在國家政治上、理論上是否正確。退一步講,即便任志強的質疑是錯誤的,即便公開討論黨和政府宣傳方針的行為是錯誤的,但是否錯到需要被留黨察看一年,是否錯到《光明日報》網站刊文:《任志強反黨,是國內外顛覆勢力代言人》?

微博,是權力監管言論的執行者,也是體制的受益者。沒有任志強的微博,人們依舊喧囂。伴隨著收緊的言論環境,伴隨著國人對明星情感生活的熱衷,微博今年以來在美國股市錄得超過100%的漲幅。或許,這就是全球投資者,對微博的一種認可,卻也是對一個經濟下行、正在失去創新活力的中國的一種諷刺。

(習主席,社交媒體時代,必然也是公民監督時代。沒有嚴格的黨外監督,世界各國還沒有反腐成功的先例,我也不認為中國可以例外。)

二、文革

我不知道。

為什麼《環球時報》等黨媒越是肯定地說——「文革不能也不會捲土重來」,我們反倒後背一陣發涼,越是覺得——文革有捲土重來的可能?德國今天尚不敢肯定地說納粹不會捲土重來,牆內媒體這般斷言「文革不能也不會捲土重來」的底氣何在?

不可否認,文革捲土重來是小概率事件。但只要中國知識份子、青少年,依然像作家劉信達、小紅粉一樣,或是在牆內生活得如魚得水、或是圍堵肯德基在牆外宣洩帝吧出征的戾氣;只要中國頂尖科技企業,依然像華為、新浪一樣,或是迫不及待地自我審查、或是與權力一起封鎖人民的合理質疑,我們就不能否認——文革有捲土重來的可能。

是時候為文革結束設立一個公共紀念日了,雖然我們至今仍不清楚那場十年浩劫裡非正常死亡的中國人是百萬還是千萬,卻可以輕易地給出「文革不能也不會捲土重來」的結論。在文革發動50周年、結束40周年,這將是我們公開討論、徹底反思文革的開端,也是党和政府端正對待歷史錯誤態度的開始。然而從過去的5年,未來的5到10年我看不到這種可能,假如習近平主席還有第三個任期的話。

(習主席,請端正黨和政府對待歷史錯誤的態度。)

三、任期

我不知道。

牆內外關於習近平主席第三個任期的討論,是否是流言?

中國作家劉信達在微博上曾這樣寫到,「劉信達對習主席有個不情之請,想勞駕他像普京一樣,連續主政20年。這樣能確保習主席的偉大治國理念的持續穩定。退一萬步講,如果憲法不允許,劉信達也懇請彭麗媛出山,像希拉蕊一樣。因為沒有人比彭麗媛更理解和支持習主席。劉信達相信,給習主席20年,他能創造最強大的中國!」

美國學者明克勝早前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也曾提到,「在2017年的黨代表大會上,人們會看到,最近幾十年出現的、對中國領導人的年齡和任期的心照不宣的限制被削弱,為中國走上俄羅斯的道路敞開大門,普京似乎是俄羅斯的永久總統。」

中國學者復旦研究員宋魯鄭在BBC撰文則認為,「中共的任期制將嚴格執行下去。習近平非常強調政治紀律和政治規距,不會有任何人想改變。至於西方有評論者認為習近平將利用十九大安置自己人以便更好的行使權力,這只能是主觀猜測而已。」

每個人都有表達其政治觀點的自由。這一點,適用于中國作家劉信達,適用于美國學者明克勝、中國學者宋魯鄭,也本該適用于中國商人任志強。我希望宋魯鄭先生關於國家領導人任期的判斷是正確的,儘管這也只是他的「主觀猜測」。

在我看來,從一個中國普通百姓的視角,即便我們收回了外蒙古、庫頁島,實現國家領土與主權完整,最高領導人也不應該有第三個任期。退一步講,即便老百姓可以接受國家領導人有第三個任期,即便國家領導人應該有第三個任期,但那也不該是一個打壓任志強們、縱容劉信達們的領導人,也不該是一個不允許人民群眾自由表達其政治觀點的領導人。

「吾皇萬歲,萬萬歲」。我們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百姓,是真的希望每一個明君都可以有萬歲、萬萬歲,也是真的希望每一個聖主都可以執政萬年、萬萬年。但明君聖主也好,昏君庸君也罷,終究只是人,不是神。現代醫學再發達,特朗普、習近平在第一、第二個任期開始前,也還是需要公開體檢報告,以回應社會公眾對其健康狀況的質疑。

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人的一生,除去求學、養病、退休,再除去基層歷練、職業起伏,真正能夠站在權力巔峰為國家奉獻的,能有幾個十年?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沒有最好的領導人,只有更好的領導人,這是由人類客觀發展規律所決定的。現代文明,不正是建立在人類近代對客觀發展規律尊重的基礎上嗎?

向天再借五百年,在21世紀這或許不是夢。但等到人類科技進步到可以「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時候,我們再談領導人第三個、第三十個任期,不是更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嗎?而一個八千萬黨員的党,若選不出一個適宜的接班人,究竟是八千萬黨員資質太過平庸,還是党的領導人,把個人利益淩駕於黨的利益之上?

或許,牆內外這場「莫須有」的關於習近平主席第三個任期的討論,不僅僅是人們對最高權力交接安排在制度設計上沒有落實到白紙黑字的可能想像,還有14億中國人對中國政治最高決策走向透明的一點期待。

(習主席,勿把個人利益淩駕於黨的利益之上。)

四、戰爭

我不知道。

一個在牆內刻意製造戰爭氛圍,卻又不認真準備戰爭的中國,在做怎樣的打算?

首先,當今世界沒有走向「新冷戰」。

世界近些年確實比較亂,從英國退歐,到特朗普登臺,世界正日益走向保守,是事實。但若從敘利亞內戰、烏克蘭危機,到南海爭端、朝鮮核問題,我們便得出世界走向「新冷戰」的結論或印象,未免有些牽強。

看看中俄兩國與特朗普取得聯繫希望與美國一道分享世界權力與財富的迫不及待,世界將迎來一個大國分享全球治理權的時代。事實上,已經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俄國也好,今天仍然堅持金家父傳子、子傳孫的社會主義朝鮮也罷,它們既沒有支配獨聯體、朝鮮半島的政治與經濟資本,也沒有德國、日本二戰時稱霸世界的野心,更沒有前蘇聯拯救世界人民於水火的情懷。哪怕普京的立場再強硬、金正恩的豪氣再沖天,既然他們沒有再造一個國際體系的能力,甚至從一開始就沒有這樣的意願,哪裡還有「冷戰」那些許的理想主義色彩,爭的不過是一國眼前之看得到、摸得著的現實利益,多取些能夠在國際體系中與美國博弈的籌碼罷了,更遑論所謂的「新冷戰」了。

其次,今天中國並沒有認真準備戰爭。

1941年,日本為了偷襲珍珠港,在外交、軍事上做了多少準備;1996年,解放軍高級將領為了將絕密攻台計畫公之於眾,做了多少準備;2016年的今天,看看中國位高權重、接連落馬的地方大員與黨政軍高層,再看看中國的教育、軍事科技與國家統計局官網上那連續五年4.1%的失業率,我們像是認真準備一場戰爭的樣子嗎?

再嚴正的外交辭令,再絢爛的軍事演習,再先進的武器裝備,都不及臺灣島不統不獨的尷尬現狀,都不及越南、菲律賓、日本等國家實際控制中國領土的不爭事實。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回望中國的近代史,外蒙古獨立了,庫頁島也拿不回來。這一百多年來,中國除了類似甲午戰爭的外辱,就是類似長征文革的內戰,即便今天中國經濟、軍事實力已經世界數二、數三,但當我們遇上南海仲裁,和百年前的巴黎和會一樣,中國依然只能自己不承認、不接受,卻拿不回半點被占領土。我們真的有為了祖國的領土與主權完整,認真準備過一場戰爭嗎?

當然,我們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的。魯迅先生在《觀鬥》中開篇便是——「我們中國人總喜歡說自己愛和平,但其實是愛鬥爭的」。怪不得解放軍高級將領要把絕密的攻台計畫向全世界公開,也難怪徐才厚、郭伯雄等解放軍高級將領要腐敗、搞內鬥,原來他們是受了魯迅先生的影響,從一開始就知道——和平是世界的主流,而我們中國人,對外是愛好和平的,對內是喜歡鬥爭的。所以,中國軍隊,對內平息內亂就好,從天安門前開過好不威武;對外則一定是愛和平,和甲午戰爭、抗美援朝一樣倉促上陣就好,「中國的人口多得很」,敵人多行不義又必自斃,自己為什麼要認真準備一場戰爭呢?

那麼,美國、日本,包括我們的「盟友」俄國,知不知道——中國人愛好和平、喜歡內鬥,並沒有認真準備一場戰爭呢?答案同樣再清楚不過。但這對美國、日本、俄國而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威脅論」,是否有助於美國實現亞太軍事力量再平衡,是否有助於日本實現國家正常化,是否有助於俄國緩解其西線的國際壓力。

雖然特朗普的意外出線可以有效緩解中國在周邊的壓力,但我真的不明白——既然世界並沒有走向「新冷戰」,既然中國也並沒有認真準備一場戰爭,那麼2016開年以來,在國內房價上行、經濟下行、各種社會社會矛盾突出的當下,我們這般刻意製造戰爭氛圍、挑動民族情緒,究竟是為了什麼?

(習主席,反腐整黨也好,權力鬥爭也罷,勿把黨的利益淩駕於國家利益、中華民族的利益之上。)

五、共識

我不知道。

我還能忍受這樣的中國、這樣的自己多久?

儘管牆外的主流媒體,把習近平主席描繪成繼毛主席、鄧小平之後中國最有權力的領導人;但我在牆內看到的,卻是隨著權力集中在一個人手中,習近平主席正日益脆弱的權力基礎。

中央集權,原則上我是贊成的。要推進中國政治與經濟制度改革、打破既得利益集團在各領域的阻力,讓權力自下而上集中,再自上而下推進改革是可行的,也是中國眼下一種較為自然、理性的選擇。但權力在收緊的同時,需要加強權力收緊的透明度,否則削弱的不僅僅是國家領導人的權力基礎,還有習近平主席在黨內的合法性。

所以習主席,在您第二個任期上,如果我們是還只能在中央集權上有共識、在權力透明度上您與14億中國人沒有一個共識,那麼我作為一名中國青年,也只能就此與您、與共產黨決裂。

*作者為大陸人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