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今年台青赴中國留學潮為何退燒

2019-10-02 15:00

? 人氣

 惠台31條實施一年半,台青中國夢還熾熱嗎?

惠台31條實施一年半,台青中國夢還熾熱嗎?

「公司一直要求我申請居住證,我實在受不了,剛好工作滿兩年,就回台灣了!」徐雅雯(化名,以下受訪青年皆為化名),已經從上海回到台灣兩個月,想起主管的要求仍然忿忿不平。二○一八年九月,中國政府開放港澳台居民申請居住證,享有十八碼的身分證字號,但她卻擔心有了居住證就會更像是個中國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赴中台青因複合原因返台

賴秀娜比徐雅雯早兩個月回到台,她原本抱著設計夢加入廣州青創基地,沒想到低薪困境一如台灣,月薪只有六千元人民幣,公司又不願意幫忙保五險一金(即中國的各項社會保險制),工作保障低又得負擔房租與生活費,一年後等不到加薪便索性回台。

同時間回台的還有劉婉柔,她去年隨著傑青會所舉辦的營隊到北京實習後就留在當地轉為正職,但工作不到一年,就受不了每天通勤一.五小時的生活,加上在台灣的家人生病,農曆年後就回到台灣。

台生赴中攻讀學士人數逐年增加
台生赴中攻讀學士人數逐年增加

「我們這團有六十人,最後有八個人留在中國,至今一半以上都回來台灣了。」劉婉柔發現,除了當年一同赴中實習的夥伴,許多前往中國工作的台青都紛紛因家庭需求、健康因素、言論空間壓縮、工作不如預期等不同且複合的理由,在今年上半年陸續返台。

無獨有偶,今年留學中國潮不如以往。台灣學生多半將申請中國大陸大學做為「另一個選擇」,意味著若在台灣申請到高C/P值的學校,就不會前往中國就讀。有一補教業者分析,台灣考制改變,從過去採計五科分數改為四科,加上台灣少子化,已經愈來愈多台灣學生能在台灣申請到理想的學校。

同時,選舉年也可能減少赴中求學的意願,海外留學的選擇更為多元,美、加、澳、日都成為選項。根據台南一中與台南二中的最新統計,去年分別有四位與五位畢業生選擇前往中國就讀,今年卻都掛蛋。建中、北一女、台中一中、台中女中等頂尖高中都有相同的趨勢。

從部分中國大陸大學公布的正式錄取名單來看,在成績門檻未經太大變動下,原本要錄取二十名台生的武漢大學最後僅錄取四名,去年錄取了一二八名台生的廈門大學,今年僅錄取四十八名,四川大學從去年的四十五名減少為十四名。

中美貿易戰降低中國就業吸引力

研究兩岸青年交流的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沈秀華認為,中美貿易戰可能影響台青在中國的工作發展,加上全球瀰漫著反中情緒,是可能的因素。中國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今年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六.二%,創下二十七年來新低。

中國政府近年積極對台灣青年釋出學習、實習、就業與創業機會,透過既有的資源、機會與市場,還搭配惠台政策等多項優惠待遇,要挖角台灣年輕世代。但這一年來,台灣青年的中國夢消風了嗎?

今年西進熱潮看似不如去年火熱,其實卻持續在社會悶燒,而且安排台青赴中已成為一個可觀的產業。從數據來看,台灣近五年前往中國就學的人數大致維持平盤,學士班、碩士班與博士班的比率卻出現變化,後者人數逐年減少,前者人數逐年增加,新生甚至增加了三六%,從前年僅有一六五○人一口氣增加到二二四六人。

因此,許多過去代辦申請各級海內外學校的補習班看上新商機,在這幾年新增免試申請中國大陸大學的諮詢課程,在學測成績放榜後如雨後春筍般開辦。不少補教老師都提到,三年前才有業者開始輔導學生赴中就讀大學。

國內有團體自辦學生赴中交流團,標榜吃好住好。(翻攝自鯤鵬會臉書)
國內有團體自辦學生赴中交流團,標榜吃好住好。(翻攝自鯤鵬會臉書)

前來參加諮詢講座的白怡楓忙著抄筆記又積極發問,她為了準備中國影劇學院及戲曲學院的申請資料而特別搭車北上。「中國的藝術學院培養出許多知名演員和導演,若可以用學測成績申請就讀,那會輕鬆很多!」

陪同赴中考試,保證錄取

提供赴中就讀大學諮詢的補習班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由過去主打港澳台聯招的補習班轉型,他們過去以台商子女學校的學生與兩岸欲考取碩博士學位的學生為主,現在則將戰場拓寬到台灣高中生。另一種坊間原本就有辦理升學諮詢的補習班,增加赴中就讀這項業務。

有的補習班宣稱「保證錄取」,只要符合成績門檻,並支付一筆專案費用,就能拿到合格的入學通知。有的補習班則是設計一系列課程,手把手親自陪伴學生撰寫自傳、模擬面試,甚至陪同前往中國考試,一間校系從新台幣六千到一萬元不等。

補習班召開赴中升學諮詢講座在今年尤為熱烈,某個進行大學升學諮詢的補教業者就分析,因為台灣考制改變,從過去採計五科分數改為四科,往年落點不具有參考價值,不僅引起學生與家長選填校系的恐慌,也影響留台或西進的意願。

赴中就學年紀向下延伸,民間交流也不例外,社會團體開始專為國、高中生規畫。

心裡嘀咕「哪來的中國夢」

另一個安排台青赴中的重要管道是兩岸參訪營隊。經營三年的ACE傑青會不僅將長年舉辦的「春雨交流團」開放給高中生參加,一六年成立的鯤鵬會在一八年也試辦一團高中生營隊,今年則加開為兩團。

類似的交流團體從大學端到高中端都相差無幾,只要付一筆機票錢就能吃好、住好,又玩得安全。除了遊覽名勝古蹟、走踏山川美景,學生交流與台商座談都是標準配備,前者訴求認識、理解差異,後者則是惠台政策的宣傳樣板,因此類似的參訪團也多半被戲稱為「統戰團」。

台灣學生多半只將申請中國的大學當成「另一個選擇」。(翻攝自鯤鵬會臉書)
台灣學生多半只將申請中國的大學當成「另一個選擇」。(翻攝自鯤鵬會臉書)

「你們覺得自己被統戰了嗎?」面對記者的質疑,多次參與鯤鵬會參訪營隊的蔡諭璿直言:「我不敢說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至少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他只將類似的參訪團當做開拓眼界、積攢知識的機會,「只要行得正,坐得穩,就不會被統戰。」

劉婉柔就分享,實習團有一個行程是去參加創業競賽頒獎,她印象很深刻的是,現場的口號就是「兩岸共圓中國夢」,其實心裡嘀咕「哪來的中國夢」,但仍靜靜坐在台下而沒有多說什麼。蔡諭璿也提到,每次台辦和台商演講聽到最後,大家其實很想把他們噓下來。

曾參與鯤鵬會實習營隊的張詠睿亦提到:「有一回我生病感冒,遇上實習單位的主管關心,就隨口回了一句『我每次出國都會帶藥,不用擔心』,對方驚訝地說:『你怎麼會說來中國是出國』。」當下雖愣了一下,卻又能理解、尊重彼此的差異。

台港澳中根本不知道要算幾國

賴秀娜的工作是負責聯繫與公司合作的設計團隊,一半來自中國,一半來自台灣,因此她的腦袋早就有一本字典,裡頭沒有「國家」,只有「兩岸」,有時候甚至以「東亞」、「亞洲」、「全球」來稱呼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因為她並不知道這些地區到底該算幾個國家。

同樣關心兩岸青年交流的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鄭志鵬指出,有人認為參加統戰團、赴中就學就會被洗腦,但認同會隨著互動而不停變動,並不是一分為二的台灣和中國,這些外在的事件都會讓參與者反覆思考要如何詮釋自己的國族認同。

沈秀華補充,台灣社會對於中國的認識若不是過度美化,否則就是過度妖魔化,所以她並不反對交流,反而是呼籲學生們要帶著獨立思考的能力,盡力去瞭解中國政治、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政策,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對方的「招待」。

「中國識讀」應該從高中做起

青年學子對於中國的認識深深影響自身的認同,第一線的高中教師也一同角力。台北市地理學科中心召集人張聖翎就分析,搭配時事教學已經是社會科教師常見的教學手法,尤其剛上路的一○八課綱重視素養、認知與技能,更有機會帶著學生思辨 。

鄭志鵬也提到,若對台統戰已經向下延伸,那麼「中國識讀」也應該從高中做起,不僅要能看見機會,也要能辨識威脅。同時搭配政府相關修法,揭露這些「中共代理人」的資訊供參與者參考。從立法到教育,台灣都做得還不夠。

建中等頂尖高中畢業生要出國念大學,選擇不會僅限於中國。(新新聞資料照)
建中等頂尖高中畢業生要出國念大學,選擇不會僅限於中國。(新新聞資料照)

來來來、來中國,去去去、去讀醫

台灣高中生前往中國就學的熱潮依舊,就讀科系以金融商管、軟體開發與醫學相關科系為主。近5年在中就學人數的1萬多名學生中,有超過4000名就讀的都是台灣未採認的學系,經推估多半是醫學系,除了臨床醫學與牙醫之外,中醫也是熱門項目。

「全世界只有台灣不採認中國醫科學歷,其他國家都採認!」這是許多台生仍決定前往中國就讀醫科的原因。尤其惠台31條政策包括開放就讀臨床醫學的碩士生直接參與醫師資格考試,通過後可直接執業、註冊,增強台生前往就讀醫科的誘因。

另外,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就連極力招攬台生前往中國就讀的補習班都不鼓勵台生報考計算機科學與資通訊工程相關科系,無非就是擔心學生畢業之後難以前往其他國家繼續升學。不過,亦有補教業者認為,中、美兩國孰能在5G競爭中勝出還是未知數,即使留在中國也有龐大的工作機會。(李佳穎)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佳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