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曜日式散步者》在殖民與本土的艱難之間,迸發忽現瞬滅的前衛火光

2016-09-15 15:54

? 人氣

自從克萊爾的《巴黎的屋頂下》上映以來,

銀座街上鴨舌帽裝扮的比例多得驚人,

走在街上的年輕人幾乎百分之六十都戴著鴨舌帽,

這些年輕人以口哨吹著《巴黎的屋頂下》的主題曲。

走在街上,沒有人不感到吃驚的,

我的朋友若無其事地說:「都是夏天惹的禍。」

《日曜日式散步者》

1930 年代,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約40年後,台灣進入同化階段;在那個時期,曾留學日本的楊熾昌在台南創立「風車詩社」,以法國超現實主義為創作圭臬,這是台灣最早引介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文學詩人團體,也是台灣現代主義文學風潮的起點,勾勒出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進入東亞後,先到日本、再傳至台灣的文化移動路徑,反映西方現代主義思潮進入東亞後,東亞文學創作者回應在地及世界的態度及方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黃亞歷導演的《日曜日式散步者》片名改編自風車詩社創辦人楊熾昌的詩句「帶著星期天一般的心情到處遊蕩散步」,以演員的重演與照片及影像等珍貴史料構成,透過文本拼貼、旁白、音效、字卡等表現手法,加上各種物件的意象與隱喻,試圖以紀錄片的形式捕捉詩的文學性。這部長達162分鐘的文學紀錄片利用豐富素材,以詩意的電影美學與形式重現風車詩社詩人的精神,並建構該時代的東亞藝文氛圍。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日本街道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日本街道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主流致力於發展寫實主義,《日曜日式散步者》則紀錄這群浸潤在西方思潮的詩人在台灣土地展開的前衛文學實驗,他們堅持「為藝術而藝術」, 力倡的美學形式與同時代的文人大相逕庭,後世研究學者往往稱這群詩人的文學實踐是「失誤現象的見證」、「奇異花朵」、「孤岩的存在」,彷彿台灣文學發展史上的突變種。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1933年,楊熾昌、李張瑞(筆名「利野蒼」)、張良典(筆名「丘英二」)、林修二、日本人戶田房子、岸麗子、尚梶鐵平(筆名「島元鐵平」在台南成立「風車詩社」,成立宗旨為「主張主知的『現代詩』的敘情,以及詩必須超越時間、空間,思想是大地的飛躍。並以法國超現實主義的宣言奉為創作的圭臬」。這個文學團體的外文名稱「Le Moulin」不僅象徵法國巴黎蒙馬特(Montmartre)「紅磨坊」(Moulin Rouge)的意象,展現對法國藝文界的想像與憧憬,更表達對這個團體的期望,希望它像風車一樣為當時的台灣文壇吹入新氣息。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法國紅磨坊。(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法國紅磨坊。(目宿媒體提供)

他們以深受法國超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影響的日本「新感覺派」(1920年代在日本興起的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為學習典範,主張拋棄傳統詩的音樂性與形式,創造一種新的形象,呈現人們潛意識的精神活動,著重瞬間印象與轉化後的意象,相對排斥現實事物,喜用隱喻與象徵等前衛實驗的文學手法,傳達現代人的心理、流動的意識、孤獨的空虛感。1935年秋天,《風車詩刊》創刊發行,每期發行75本,1936年夏季發行第4期後停刊。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由於這群詩人的前衛美學無法被當時社會理解與接受,因此他們受到文學界的批評;面對外界的壓力,風車詩社的成員李張瑞曾坦率說出身為異數的心聲:「水蔭萍(楊熾昌筆名)的詩也好,我的詩也好,被同鄉當作異鄉人看待。我們的創作,並非沒有不平或反抗之心,只是不寫這些事情而已。這樣是好是壞,目前為止我也不知道。但從廣義的文學觀點來看,應該也要能接受我們的文學態度。」

李張瑞(左前)、福井敬一(中)、大田利一(右前)、張良典(左後)、楊熾昌(右後)(目宿媒體提供)
李張瑞(左前)、福井敬一(中)、大田利一(右前)、張良典(左後)、楊熾昌(右後)(目宿媒體提供)
楊熾昌(目宿媒體提供)
楊熾昌(目宿媒體提供)

然而,1970年代的現代詩論戰更能清楚看出台灣文壇對超現實主義風潮的排斥,當時批評現代詩的實驗是「逃避現實」、「醉漢的夢囈」、「鉛字的任意的排置」、「思想蒼白」等。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這股與歐洲及全世界同步的超現實主義風潮並未吹到二戰後的台灣,這群詩人經歷了日治時期、國民政府來台、228事件、白色恐怖的動盪時代,他們的創作受到政治波及,一度封存在1930年代,湮沒在歷史深處,失落在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歷史記憶裡。《日曜日式散步者》重現這群詩人夾在殖民與本土之間的艱難,還原當時台灣社會與政治的風貌,娓娓道來這段不為人知的台灣現代詩故事。

李張瑞(目宿媒體提供)
李張瑞(目宿媒體提供)
林修二(目宿媒體提供)
林修二(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榮獲2016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首獎、2016年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獎與最佳聲音設計獎,入選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影展(Copenhage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電影節(Buenos Aire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Independent Film)、鹿特丹國際影展(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馬德里國際電影節(Madri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等,9月14日起在國賓長春、光點台北、喜樂時代上映,10月14日起於台南國賓、高雄IN89駁二上映。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