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撒錢減稅撐選舉,應適可而止

2019-08-31 07:30

? 人氣

野柳的陸客觀光。(資料照片,呂紹煒攝)

野柳的陸客觀光。(資料照片,呂紹煒攝)

今天(9月1日)起,觀光局新一波的旅遊補助又上路了,同時,交通部也緊急祭出號稱「史上最大規模優惠」來搶國際旅客,更早前則更已有多項減稅、租稅優惠上路。蔡政府為明年大選所作的「撒錢減稅撐選舉」,是不是作過頭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現在到明年1月、或甚至更久之後,台灣觀光業都可能要節衣縮食準備「過苦日子」,因為7月底對岸公告,暫停自由客來台觀光,隨後團客名額也被大砍。這一刀下來,原本已有正成長的來台陸客當然被砍得七葷八素,所產生的所謂「陸客缺口」(減少的陸客數量),官方預估約40萬人,民間業者估有60萬以上。不論那個數字正確都不重要,重點是慘定了。

也因此交通部祭出號稱史上最大規模的國際旅客優惠措施,以對沖陸客緊縮的影響,方案內容從免簽、團客到散客全在內,目的是要讓今年仍能達成1200萬觀光客目標,方式則是透過補貼吸引日韓、港澳、新南向等十大市場的遊客以彌補減少的40萬陸客。

撇開各種擴大免簽、簡便簽證的方式搶客,與社會安全之間的平衡是否恰當不談,單純從補貼面著眼,這些補貼項目從日韓包機補助金額調高1成、到長程包機來台每人補助100-300美元,還有屬於「小錢」的首次來台者補貼申辦護照費、到南部高鐵票的補助等。與此同時,國內的「擴大暖冬遊補助」也上路實施,全台不分年齡通通補助1,000元,最高補助上限2,000元。

不論是對國內或國際旅客的補貼,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每次都是幾十億線十億的花,蔡政府已花掉上百億納稅人血汗錢去補貼觀光。

政府確實有責任協助產業發展,以觀光業者而言,當然就是創造一個更能吸引旅客的環境─簡便有效率的行政、良好的交通購物環境、高品質的旅遊內涵等等。

但絕對不是針對旅客給補貼,因為這是當冤大頭,花錢多而成效低─有專家計算後取笑說,政府砸錢花在每個旅客身上的錢還比這些旅客消費的錢多,因此等於是作虧本生意。更別提多數拿到補貼的旅客是原本就有旅遊計劃,有了補貼不拿白不拿;真正因有補貼而被吸引來觀光者少;因此獲利者中多是「搭便車」而非新增需求。

再以長期眼光看,如果陸客減少是長期趨勢,政府拿錢補貼硬挺出一個「觀光客破千萬」的數字,意義不大;趁早讓業者轉業、釋出資源才是正道。政府如花錢是在改善與提升觀光資源與品質,長期吸客效果會更佳,這才是政府該作的事。

砸錢補貼旅客、創造出「蔡政府執政觀光客還是增加」的數字假象,除了為個人的政治宣傳與選票外,毫無效用與意義。

這種補貼也出現在對企業上。中美貿易戰讓台商出走中國,蔡政府要吸引台商回台投資,作好投資環境(如解決五缺問題)、提高行政效率是必要條件,但蔡政府卻是以接近零利率的貸款吸引企業─銀行當然不會作虧本生意,因此是由行政院的國發基金補貼利率1.5個百分點,而且推出時未對額度設限,之後發現「失血」過多才有設限。

但算盤撥撥,蔡政府這波補貼企業的利率,大概要讓國發基金每年失算數百億元,讓原本該支援新創的國發基金,變成利息補貼單位,除了荒謬還是荒謬。

除了補貼不手軟外,蔡政府對減稅也情有獨鍾─所謂的「稅改」就是優先幫大股東們大減稅,升斗小民減小稅(扣除額提高);又以吸引台商資金回台投資為由,訂特別條例幫回流資金減稅,稅率從原來的20%最多可降到4%;日前應企業界要求,再以「稅目落伍」為由,決定取消每年120億左右的印花稅,讓地方政府的財源減少,百分之百就是「中央請客、地方買單」。

蔡政府似乎不是非常了解財政的延後性問題;現在蔡政府財政能有餘裕,其實是拜前朝財政部長張盛和任內的加稅方案,加上經濟與股市變好之故,但實際上政府財政仍是赤字預算,債務餘額仍超過5兆多。而今日的減稅、補貼,其影響不是今年而已,而是長達數十年。

或許,對政客而言,贏得選戰是唯一重要且有價值的目標,因此不論減稅、補貼有多少後遺症,只有有利於選票的事皆可為之,即使不擇手段也非贏不可;但也請別搞得太過頭,因為每年數百億元的補貼,有些還要延續多年,台灣恐禁不起這些折騰。

還是說,這才是真正的「台灣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