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音樂也不會餓死!50歲老男人"靠這個"多賺5000萬美金

2019-08-28 12:00

? 人氣

大衛.鮑伊(David Bowie)經典造型。(來源:ultimateclassicrock.com)

大衛.鮑伊(David Bowie)經典造型。(來源:ultimateclassicrock.com)

音樂家與現代金融

大衛.鮑伊(David Bowie),他不但是出色的音樂家,更是才華洋溢的風險策略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音樂家通常一出道就會跟某家唱片公司簽約。唱片公司付給音樂家一大筆錢(對一個年輕、辛苦奮鬥、因為被挖掘而很興奮的窮音樂家來說是筆大錢),交換條件是唱片公司持有音樂家作品的大部分版權。

如果音樂家成功,這對音樂家而言就是個很糟的交易。很多有名的音樂家之所以哭窮或宣告破產,就是因為這種原因加上拙劣的金錢管理所致,然而,實際上這可以是一場公平的風險交換。如果音樂家的事業不見起色,音樂家還是可以拿到錢,唱片公司則拿到價值不高的版權。大多數音樂家不會成功,而且再也賺不到比預付款更多的錢。

還是青少年的大衛.鮑伊既機靈又自信,他跟經紀人都相信他是少數能成功的人之一。他在談交易時,堅持保留自己音樂的未來所有權,寧可少拿一點預付款。簽下他的人以為自己談到一筆好買賣,反正這個瘦巴巴青少年的音樂將來很可能不值幾個錢。大衛.鮑伊押寶在自己身上,果然回報不淺。

大約三十年後,大衛.鮑伊面臨一個不一樣的問題。他步入五十歲,音樂的未來看來曖昧不明。音樂網站Napster 那時剛開始提供檔案分享服務,所以現在,誰都可以不花半毛錢就分享音樂跟聽音樂。從今以後,音樂版權到底值多少錢,再也說不清楚。大衛.鮑伊考慮採取一個跟多年前相反的賭注,把版權賣掉。

他在二○○二年說:十年內,我們曾對音樂抱有的看法都會發生徹底變革,而且勢不可擋。假裝事情不會發生,一點意義都沒有。比方說,我非常肯定版權在十年內就會消失無蹤,而「著作人身分」(Authorship)和「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會首當其衝。

然而,大衛.鮑伊還是不太願意把他視為「親生孩子」的歌曲賣掉。同時,他的經紀人則正在和大衛.普爾曼(David Pullman)談合作,這個畢業於華頓商學院、舌燦蓮花的銀行家,有個更好的主意。在他眼中,沒有什麼資產不能去風險化。

普爾曼是在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發展初期進入金融業。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把資金下注在買房又付不起的人身上,既危險也不智,故而在二○○八年金融危機時聲名大壞。不過,它的基本概念相當簡單聰明。當銀行核發一筆房貸,它就有房貸還款金這個可持續多年的收入來源。這筆錢的流動性很差,也就是還款期限還沒到就拿不到錢。如果銀行想早點拿到錢或想擺脫貸款戶無法還款的風險,可以把該筆房貸當成債券出售。某個投資人付一大筆錢給銀行,以交換取得融通房貸的定期還款金。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就是把諸多這類債券打包在一起,其想法是把房貸抵押權人分散化,以降低有債務人違約或提早償還貸款的風險。普爾曼覺得他可以對大衛.鮑伊的音樂收入如法炮製。

雖然如我們在二○○八年金融危機所看到的,分散化也無法降低很多人同時間違約的系統性風險。

時機再好不過了。大衛.鮑伊和普爾曼跟EMI唱片公司協議,重新發行他在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九○年間錄製的二十五張唱片。大衛.鮑伊可以從美國的躉售額拿到超過二五%版稅,他的歌曲價值約一億美元,這筆收入來源正適合用來避險。普爾曼提議把大衛.鮑伊的版權證券化。大衛.鮑伊愛極了這個點子,他現在就能拿到錢,而且技術上來說,他仍然擁有音樂所有權,只不過此後十五年,他的版稅會進別人的口袋裡。普爾曼說,他一說完運作方式,鮑伊便馬上問:「我們怎麼還不開始?」

這筆交易在幾個月內成形,而且不乏潛在買主。交易敲定前風聲便已走漏,打給普爾曼的詢問電話蜂擁而至。這個眾人熟知的「鮑伊債券」(Bowie Bonds),對必須在未來數年定期支付受益人保險金的保險公司很有吸引力,他們的避險做法就是去買像鮑伊債券這樣的長期債券,因為他們需要握有能用來應付定期支出的資產。

保誠保險公司(Prudential)以五千五百萬美元作為本金買下債券,談定十五年期利率為七.九%的利息。支付利息的資金來自鮑伊一九九○年以前所錄製的專輯版權收入,如果這些音樂的營收因故不足(而且準備金也耗盡),那麼保誠就能擁有大衛.鮑伊的歌曲。可是這種事不會發生,因為老藝人的成名作品版權收入相當穩定。

類似於預繳一筆房貸,如果版權收益大於預期,就會付較多利息,債券也會及早還本。這是一種避險,因為大衛.鮑伊以十五年版稅為代價,放棄可以從中得到的更多好處,以換來提前拿到金額確定的五千五百萬美元。也許鮑伊年紀大了,比較不想承擔風險,又或是音樂產業變化萬端,他看到風險愈來愈高。不管怎樣,他決定規避風險。

作者/艾莉森﹒薛格

本文摘自《為什麼最便宜的機票不要買?:經濟學家教你降低生活中每件事的風險,做出最好的選擇》

立體書封+書腰.jpg
《為什麼最便宜的機票不要買?:經濟學家教你降低生活中每件事的風險,做出最好的選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