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興隆專欄:如果孔子來到現代

2019-08-21 07:10

? 人氣

作者認為,「學問」的養成是要學習如何去「問」,而不只是學「答」,而台灣的人才真正缺乏的是”問問題的能力”,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示意圖,naosuke ii@flickr)

作者認為,「學問」的養成是要學習如何去「問」,而不只是學「答」,而台灣的人才真正缺乏的是”問問題的能力”,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示意圖,naosuke ii@flickr)

Google地圖真是好用。把那個小人抓起來丟到地圖裡,就可以看周圍的3D街景。想像一下,如果這個地圖功能增加了時間軸,可以把這個小人放到不同時間的相同空間裡去,我們會看到時麼呢?假設,這個小人是孔子好了。當他被放到唐朝時的街景,他應該不會太緊張,路上還是人挑著擔子,馬拉著車,跟他在的春秋戰國時代差異不大。當他被放到宋朝、明朝時,他也一樣自在,路上還是人挑著擔子,馬拉著車,還有童子朗朗讀書聲,念著他的弟子幫他整理的論語嘉言錄,讓他滿心歡喜。不過,我猜想,如果把孔子丟到民國100年,看到滿街的現代交通工具,他應該會驚嚇到張口結舌無法言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想像的Google跨時空地圖場景,呈現的是人類發展的軌跡,從過去幾千年來不曾發生的太大變動,到現在進入21世紀後,幾乎天天都超出我們能預期的不斷變動。不變的過去,代表不變的未來,對身處在當下的人而言,過去的知識就足夠面對一成不變的未來,科舉制度讓一本四書五經通行千年。然而,當時間進入21世紀,科技進步呈現指數推升,VUCA 成了對未來最佳的描述詞( 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縮寫)。換言之,快速變動的現在,代表曾經快速變動的過去,以及更快速變動的未來。因此,用過去的舊知識去教育現代的新學生,面對更快速變動而不可預測的未來,這似乎是走不通的。

男性 迷惘(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https://www.pakutaso.com/20131102317post-3479.html
當時間進入21世紀,科技進步呈現指數推升,VUCA 成了對未來最佳的描述詞。換言之,快速變動的現在,代表曾經快速變動的過去,以及更快速變動的未來。因此,用過去的舊知識去教育現代的新學生,面對更快速變動而不可預測的未來,這似乎是走不通的。(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大學教育是建構在專業系所之上,各個系所之所以存在,是經過千錘百鍊而來,因此,系所強調的是垂直面向的專業知識整合,由淺入深。如果工作需求是專業分工可以滿足的,這套制度培養出來的學生還是可以適合社會的發展。然而,面對VUCA的未來,除了專業的硬實力,軟實力的重要性不斷的被強調,包括,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溝通表達的能力等等。大學現有的系所架構也像是「穀倉效應」這本書裡描述的穀倉一樣,每個穀倉獨立運作,少有對話。就像美國俄州克里夫蘭臨床醫學中心執行長想要打破既有醫學分科的構想不易實現,必須採用“影子組織架構”一樣,大學在提供學生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除了本科專業養成的確保之外,透過跨領域學程的橫向連結,串聯重組不同系所的專業,讓大學的教育不再只是單一系所線性的學習,而能成為像一張網子一樣,多面向的探索。

上述所談的是硬體的架構,也是大學轉型的趨勢,無論如何,會被浪潮推著走不然就是被淘汰。然而,更關鍵的是軟體:「我們打從心裡怎麼看待教育」這件事。台灣有非常優質的專業人才,但很可惜的是,我們的求學養成過程,考試引導教學,我們看重我們的小孩答對題目比問對問題重要,因為答對問題才會得分,進好大學,這讓大多數的學生被教導成只會求解不會提問。交通大學張懋中校長說『過去我們的教育並不鼓勵提問,而是專注學答。但「學問」的養成是要學習如何去「問」,而不只是學「答」。』外國的科技大廠喜歡台灣,除了產業垂直整合鏈的完整性外,更吸引它們的是人才。台灣的科技人才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CP值過高反而才是問題。然而,我們的人才真正缺乏的是「問問題的能力」,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為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創新學院院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