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選一個抗中的戰略位置,林飛帆棄博士當戰士

2019-07-26 11:50

? 人氣

接受民進黨副祕書長職務,林飛帆說他需要一個高度來抗中。(柯承惠攝)

接受民進黨副祕書長職務,林飛帆說他需要一個高度來抗中。(柯承惠攝)

七月十五日一早,民進黨罕見地針對副秘書長人事案召開記者會,林飛帆正式站到台前,媒體像五年前一樣擺出大陣仗,只是他的背景從立法院議場轉變為民進黨中央黨部。上任一周,他成為民進黨最高人氣的政治人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什麼坐不住了?

面對鏡頭,林飛帆顯得有點侷促,椅子只坐了三分之一,緊張到回答不出問題時就猛喝水。台北市長柯文哲說「畢業了就要找一份工作」,前行政院長張善政猛攻「一畢業就有薪資九萬」,他儼然成為政壇的箭靶,萬箭穿心,只好樂觀地想:「失血過多就沒有流血的問題。」

相較於同期的學運世代有人選上市議員、有人做國會助理、有人當府院幕僚,林飛帆在二○一四年、一六年與一八年選舉,都不曾加入政黨或出面參選,是個政壇新鮮人。蟄伏五年的林飛帆終於踏入政壇,這回,他為什麼坐不住了?

年初的飛機一返台,林飛帆連時差都還沒調回來,就赴民進黨秘書長羅文嘉的邀約,交換彼此的意見與判斷。半年來,他多次和總統蔡英文、總統府秘書長陳菊與民進黨主席卓榮泰見面,而時代力量的友人、立委林昶佐與黨團辦公室主任陳惠敏等人也都保持聯繫。

從學術路走上政治路

許多人問他,為什麼是民進黨,而不是時代力量;為什麼是副秘書長,不是不分區立委。他的答案簡單又篤定:「要守住台灣,不要被中國併吞。我必須選擇一個面對中國的戰略位置與高度,那應該是目前執政的民進黨。」

林飛帆原本想在今年九月就讀博士班,繼續鑽研國際關係與外交政策,期許自己未來在學術工作之餘,能持續參與智庫討論或非正式的外交工作,如同他自己所言:「政治的路徑不一定只有選舉。」不過他卻沒想到,入陣的時機不一定能按照自己所願。

318學運一戰成名後,林飛帆卻始終沒踏入政壇。(柯承惠攝)
318學運一戰成名後,林飛帆卻始終沒踏入政壇。(柯承惠攝)

五年前,二十一天的占領國會行動弄得風生水起,捧出了黃國昌、林飛帆與陳為廷等學運明星,催生出時代力量、社民黨等第三勢力。隱而未見的是,台灣正面臨新的難題:政治已不純然是「直接民主」或「代議政治」,必須重新與一般民眾建立起除了投票以外的互動關係,推動社會轉型。

從前兩次的大選過程中,林飛帆發現年輕世代與傳統基層嚴重斷裂,因此他決定從政策著手:「地方政治與政策攻防雖然是兩套不同的邏輯,但彼此想法沒有太多不同,我想累積對國際關係與青年政策的瞭解。」

國際關係與青年政策有什麼關係?林飛帆認為,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因為專業領域與職業位置有所差異,但相較於上個世代,他們已具有「台灣做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的共同信仰,進而願意追求立場鮮明、進步的政策,無奈他們卡在一個未臻成熟對話的社會,不上不下。

慣用艱深語彙,自己也只能苦笑

韓國瑜的高人氣正是個現象。林飛帆不將「韓流」單純解釋為世代差異,但他強調,台灣不僅面對政治轉型,也必須面對社會與經濟轉型,例如因為高齡化與少子化而衍生的年金與社福問題,因為全球氣候變遷與碳排放而擬定非核減煤的目標,這些問題都在民進黨全面執政後浮現,卻甚少被認真面對。

「各方都感受到相對剝奪感,韓粉就是在矛盾與斷裂的過程中,被快速、簡單的口號吸引,以至於感受不到轉型帶來的好處。」林飛帆花了些時間解構「韓流」,不過他使用的字彙艱深又流於形而上的討論,記者不禁問他:「民眾聽得懂嗎?」他只能苦笑。

林飛帆正夾處在年輕世代與傳統基層的裂縫之間。拿了兩個碩士,搞了幾場運動,他具有前瞻的視野與國際的眼光,一時卻無法轉譯成大部分人能聽得懂的語言。這回「帆神」從神壇落入凡間,他不諱言,「傾聽、理解、對話」是他要學習的第一堂課。

不過,林飛帆強調:「正是因為民眾不能理解,才需要對話,轉化成另一種形式溝通。」他擔任副秘書長後,負責督導文宣新聞、青年政策與中國事務,他要打的第一仗就是,民進黨八月到各地舉辦的「反紅色滲透」基層說明會。

「即使是直白的語言,也需要以核心理念為基礎,才能因應基層民眾反彈並與公務人員對接。」論政策對話,府院黨執政團隊從沒少做過,林飛帆不只著眼社會大眾,也關注政府運作,直言:「我們還在試。」面對許多質疑,他已不再舉起麥克風高聲反駁,而是虛心以待。

選了一個戰鬥位置

方才上任一周,林飛帆已覺得度日如年,直說:「在英國的一年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光。」

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焦點,一時之間他的壓力全湧上來。「過去在民間社會的角色比較中立,可以自由自在發言,現在選了一個戰鬥位置,就會受到既有規範與外界眼光影響。」

過去五年,林飛帆經常透露出茫然與躑躅,「到底要不要繼續(搞運動或出國念書)?」這回記者問他:「你想清楚了嗎?」他過了很久才擠出一句:「不知道。」混沌之中,或許任何人都難以抵擋時代的巨輪向前推進。

呂家華已逐漸不用「審議民主」或「開放政府」等字眼。(柯承惠攝)
呂家華8月起將在民進黨內主持「政策對話小組」。(柯承惠攝)

呂家華不是林飛帆助理,她資歷更深

民進黨頒布新人事命令當天,與林飛帆肩併肩坐在一起的是未來要在黨內主持「政策對話小組」的呂家華,不少人以為她只是林飛帆的助理,直問:「呂家華是誰?」畢竟30分鐘的記者會,她只講了3分鐘。

比起2008年才接觸社會運動的林飛帆,呂家華在2005年就開始「摻政治」,參與青年國是會議後一頭栽進審議民主。2014年,她在議場內外組織「街頭審議」,邀集上千民眾論政,小至服貿對電信、金融或美容等單一產業的影響,大到對國家安全與憲政秩序的威脅。

這幾年,呂家華曾主持「能源轉型白皮書」、「福島食品進口公聽會」及「中正紀念堂轉型」等議題討論,這些會議形式不一。每個議題都不能單靠程序上或短時間內辦幾場工作坊就結束,她發現,政治上的「對焦對話要到政黨政治,才能有突破」,這是她未來的工作方向。

呂家華的工作是在政策制定過程中,隨著政治進程變動,拉進社會團體、技術官僚與政府部門的討論,工作細緻、綿密且複雜,她喜歡這樣說自己:「我的工作就是促成不同社會位置拉近彼此想法,或是協助對焦,提高問題本身被解決的可能性跟機會。」(李佳穎)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佳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