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圖終結「撕裂的城鎮化」為三四線城市量身定作,中國全面放寬落戶限制

2019-04-11 13:30

? 人氣

大量農民工進城打工,卻因無法取得城市戶籍,難以享受社保、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BBC)

大量農民工進城打工,卻因無法取得城市戶籍,難以享受社保、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BBC)

4月8日,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發布通知稱,除13個城區人口在500萬以上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外,其餘城市將全面放開放寬落戶限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1958年實施的中國戶籍制度,嚴格限制人口遷徙。 1978年之後的城鎮化發展,造成中國特有的「候鳥現象」, 大量農民工進城打工,春節才能回到農村,無法取得城市戶籍,難以享受社保、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造成「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

專家分析,放寬放開落戶限制,可被認為是中國政府試圖改善上述困境的努力,同時,也借此應對貿易戰帶來的外貿下滑,以及中國自身經濟放緩的壓力, 提振國內消費。

取消了哪些限制?

中國國家發改委將「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列為2019年的重點任務,具體而言有三項措施:

  • 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
  • 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
  • 超大特大城市要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大幅增加落戶規模、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

而此前,中國官方已全面放開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城市的落戶限制。

根據《2017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目前城區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超大城市,以及天津、重慶、武漢、成都、南京、鄭州、杭州、瀋陽、長沙,共13座城市。

按照新政策,除這13城外,其餘城市的落戶限制都大幅放開或放寬。

改革針對三四線城市量身定作

「這一次的落戶限制政策改革是針對三四線城市量身定作的。」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胡榮稱,一方面,超大城市人口密度和地產價格也都已經很高,人口繼續流入而會引發這些大城市的房價繼續攀升,這樣會使得新流入人口難以獲得好的居住品質,而增加社會矛盾跟城市管理難度,影響社會安定度;另一方面,一些縣城(或五六線城市,人口100萬左右)已經聚集了大量從農村鄉鎮轉移來的人口,其城市建設水平較低和規模較小,城市的未來發展潛力有限。

胡榮分析,而三四線城市,介於前面兩者之間城鎮化發展潛力遠遠大於上面提到的這些五六線城市。由於一二線城市的一直以來對人才的虹吸效應,近些年來大部分三四線城市的發展潛力一直未能得到體現。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城市預計會發展成為新的一批千萬級城市,使中國城市化進程在規模和水平上得到一個很大的提升。

她所指的三四線城市城區常住人口為300萬—500萬,包括西安、哈爾濱、長春、太原、南寧、東莞、蘇州、合肥、濟南、青島、大連、廈門、寧波、昆明、石家莊、南昌、福州等城市。

雙重影響:穩定中小城市的房價預期、促進消費

「落戶制度的放寬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提升。」經濟學人智庫(EIU)中國經濟分析師蘇月向BBC中文表示,在目前的政策引導下,資源和人口會逐漸向一二線城市聚集,二線城市人口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部分三四線城市會根據國家規劃融入城市群建設,一些發展落後的三四線城市,尤其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將面臨人口規模收縮和老齡化的問題。落戶制度放寬將有利於穩定中小城市的房價預期、促進消費。

本次落戶政策的放寬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關聯度較大,這一規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

除了推進城鎮化,放寬戶籍政策還能刺激消費,提振正在放緩的經濟。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90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6.6%,是中國28年來的最低經濟增長率。

為了防止中國經濟重蹈日本在1980年代的覆轍,中國在放緩壓力下,依然抑制房地產泡沫。2018年7月,中國官方稱「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再加上此前「房住不炒」的表述,使房地產市場並未發揮提振消費的作用。

但放開落戶政策,似乎為房地產市場開了一個口子。胡榮預計,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價格接下來會經歷或大或小的增長,譬如那些剛畢業的大學生(特別是來自五六線城市的),他們可能會願意去這些三四線城市發展,而且很方便就可以落戶,這就有效的減輕了一二線城市長期以來的人才的虹吸效應。

蘇月也表示,戶籍政策的放鬆和公共服務向流動人口普及有利於提升中小城市人口規模、促進消費,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在出口部門面臨壓力時穩定內需的一種手段。

z
Getty Images 四川省綿陽市一位進城打工的父親,擁抱自己的兒子,此時他們已三年未見。

從1958年 《戶口登記條例》以來 取消戶籍限制之路

戶籍制度始於1958年中國頒布的 《戶口登記條例》,嚴格管理包括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更等7項人口登記制度。所有個體被基本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大類。

1978年改革開放後,戶籍制度弊病越發凸顯,各個城市對落戶作了嚴格限制,公共服務體系是建立在戶籍制度的基礎上,這意味著大量農民工平日進城打工,春節才能回到農村。而在城市打工期間,由於無權享受教育、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造成「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專家將其成為「偽城鎮化」或「撕裂的城鎮化」。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的一份報告稱,與戶籍掛鉤的個人權利有20多項,涉及就業、教育、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等各個方面。

截止2018年底,中國的依然有2.86億人,人戶分離人口指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長期以來,放寬戶籍限製成為中國最受關注的社會議題。2010年兩會前,中國13家報社聯合發表題為《提請兩會代表委員敦促加快戶籍改革》的「共同社論」,引起強烈反響,不過被迅速打壓,起草社論的經濟觀察網前副總編輯張宏被解僱。2013年,中國法律專家、公民維權人士許志永號召民眾聚集,反對戶籍隔離,爭取教育平權,亦遭打壓。

中國戶籍制度改革標誌性事件是2014年7月中國公布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為「農業」和「非農業」二元戶籍管理模式定下退出歷史舞台的時間表。中國學者胡星斗曾向BBC中文表示,戶籍改革是「中國版平權運動」。

2017年11月,越南也宣布廢除參考中國而來,實施四十多年的戶籍制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