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斌專文:從歐巴馬到川普,見證社群媒體政治的萌芽茁壯

2019-04-06 05:50

? 人氣

歐巴馬時代的政治傳播,猶如科技樂觀時代的一場巨大派對,頂多飄過烏雲陰影;等到川普時代,網路社群政治的暴雨狂風,才真正降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兩相對比,歐巴馬展現社群媒體連結群眾、直接對話的威力,也顯露社群網路令人自戀、凝望水中倒影的魔力;川普進一步讓人目睹這種矛盾,著有《修復未來》等書的科技作家基恩(Andrew Keen)稱呼川普是「自拍型候選人」,他的競選活動彷彿是一支自拍棒,我們看到的不是他自身,而是一個網路紅人(meme),一種社群時代的迷現象。

2019年3月29日,美國總統川普出席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記者會,暢談近日對中貿易談判進展。(AP)
美國總統川普本身就是個「網紅」。(AP)

而且,主流媒體曾扮演川普現象的助攻角色。2015年共和黨初選一開始,出自「對新鮮題材的飢渴天性」,美國新聞媒體對於「川普旋風」抱持熱烈態度。川普民調起初並不高,但因他的新聞能刺激收視率、他出席的初選辯論轉播能拉高廣告價碼,媒體主管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藉由製造爭議話題或衝突場面,川普搶占大量新聞曝光。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媒體政治中心的研究指出,初選初期,川普擁有不尋常的低民調、高曝光,一路將他推升到黨內民調首位。

新聞史的奇異時刻

川普言行反覆的嚴重程度,迫使新聞界開始採取行動。例如,CNN報導川普對核武政策的辯護,螢幕標題打出「川普:我從未說過日本應擁有核武」,後面卻括弧加註「他說過」(He Did)。各場辯論會的過程,直播媒體也開始推出「即時查核」。

訊息片斷化、破碎化的民主危機

主流媒體影響力式微、媒體生態加劇新聞娛樂化、社群網站讓民粹政治找到施力槓桿,這些已是台灣在內的全球性現象。

從歐巴馬到川普,我們都見證了社群媒體政治的萌芽茁壯。在此同時,新聞產業展露的種種缺陷仍待修補:地方新聞衰微、編輯台天龍國觀點、過度強調二元競爭而缺乏脈絡、社群媒體孕生訊息破碎與意見極化,這些資訊破洞,不只是美國新聞界的必修功課,也是台灣的。

*作者黃哲斌是從傳統主流媒體記者轉移到新時代的媒體工作者。曾任電影雜誌總編輯、報社記者及編輯、新聞網站編採主管;目前為天下雜誌特約作者。本文選自作者新作《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媒體數位轉型的中年危機》(天下雜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