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僅有85萬人口的都市,每年卻有1900萬名遊客...阿姆斯特丹正設法解決這個難題:觀光客太多啦!

2019-03-11 17:30

? 人氣

全球沒有一個城市像阿姆斯特丹那樣,擔心游客數量太多,唯恐避之不及。荷蘭政府正盡一切努力防止某類游客造訪該國首都。(德國之聲)

全球沒有一個城市像阿姆斯特丹那樣,擔心游客數量太多,唯恐避之不及。荷蘭政府正盡一切努力防止某類游客造訪該國首都。(德國之聲)

如今在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前,經常會看見一臉迷惘的遊客。他們不時低頭在手機裡查找,抬頭看看四周,然後,視線再次疑惑地盯著手機螢幕。這些遊客在尋找的是知名的「I amsterdam」巨型城市標誌。不過這個標誌已經不見蹤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8年12月初,阿姆斯特丹政府移除了這個廣受遊客歡迎的打卡標誌。遊客大潮幾乎讓這個城市不堪負荷,移除知名標誌的行動象徵著荷蘭面對遊客的不知所措。

去年共有1900萬遊客造訪人口僅85萬的阿姆斯特丹,而且,遊客人數還在穩步增長。阿姆斯特丹市長霍爾塞馬(Femke Halsema)預計,2025年,遊客數將達2900萬人。廉價航空以及網絡上簡易快速的訂位系統讓旅遊變得更加方便。

即使是旅遊淡季,阿姆斯特丹市中心依舊能看見絡繹不絕的人潮。紅燈區尤其受到來訪者的歡迎。大量遊客來到這裡,參觀情趣用品店、酒吧和妓女招客的透明玻璃櫥窗。一到夏季,紅燈區的街道更是擠得水洩不通。

許多當地人對大規模遊客潮感到不堪其擾。由於無法忍受各種噪音、尋歡作樂的人潮、酒醉嘔吐的遊客,不少人選擇搬到較寧靜的街區。阿姆斯特丹該如何應對現況?去年夏天,該市通過了一系列措施,目的是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再會了,酒店和紀念品店!

阿姆斯特丹政府決定實施「城市平衡」(City in Balance)策略,名稱聽起來溫和,實際上是一系列雷厲風行的措施:停止建設新酒店、紀念品點、售票處和當地人根本不會造訪的乳酪店。阿姆斯特丹國際機場Schiphol(史基浦)開始管制遊客人數,觀光客船的停泊點也被移出了市中心。

「我們當然還是歡迎遊客,但是阿姆斯特丹首先是一個居住城市,其次才是觀光景點。「阿姆斯特丹副市長發言人埃爾(Vera Al)如是說。正因如此,該市正積極取締Airbnb和Booking.com等平台上私人出租客房的行為。根據規定,屋主一年只能通過此類平台將房間出租不超過30天。阿姆斯特丹甚至考慮禁止在某些街道經營民宿。埃爾說:「如今許多阿姆斯特丹居民覺得自己成了外來人,因為沒了固定的鄰居,只有來去不斷的遊客。」

而這些遊客經常行為惡劣。因此,阿姆斯特丹大幅提升了針對輕微犯罪的罰款,例如酗酒和在公共場所便溺等,當事人必須當場繳交罰款,否則便會被送進警局。

此外,為了讓遊客更清楚認知到阿姆斯特丹市中心不是狂歡區,當地民眾聯合市政府一同發起了「我在此生活」(I live here)運動。門窗上巨幅的標語提醒著遊客,在阿姆斯特丹應該如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注意個人的言行舉止。

何須廣告

對阿姆斯特丹而言,觀光客過多的情況完全在意料之外。幾年前,阿姆斯特丹的經濟情況還相當嚴峻。當時,該市正埋頭解決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後續效應。許多企業外移,遊客不願造訪此地。阿姆斯特丹的市場行銷機構通過各種廣告渠道,試圖吸引遊客的注意力,而且成果非凡。阿姆斯特丹旅遊局的市場行銷顧問米爾德(Nico Mulder)表示:「我們已經不再需要廣告。人人都知道阿姆斯特丹。現在該是改善城市形象的時候。」

2018年夏季,阿姆斯特丹發起了「享受並尊重」活動,目的是讓遊客知道行為底線。米爾德說:「紅燈區和大麻咖啡店經常吸引那些以為在阿姆斯特丹可以恣意妄為的遊客。」

當地人私下暱稱那些「問題遊客」為「利安」(Liam)。「利安」大多來自英國,年齡介於18到24歲之間,通常來阿姆斯特丹狂歡一兩夜便離去。「享受並尊重」活動旨在吸引「利安們」的注意,讓他們在出發前認清在阿姆斯特丹也必須守規矩的事實。

上網搜尋阿姆斯特丹的狂歡景點時,這個活動也會出現在搜尋結果中。機場、大眾運輸和市中心也張貼了活動海報。此外,阿姆斯特丹還在熱門景點周圍設置了電子圍牆,一旦「利安」進入了這些區域,便會在臉書和Instagram上收到提示,要求他們尊重這個城市及當地居民。

阿姆斯特丹不會單獨行動

市場行銷顧問米爾德表示,最早在今年底才能知道這些努力是否能達到期望效果。在此之前,阿姆斯特丹將竭盡全力執行現有措施,並與巴塞隆納、里斯本、威尼斯和杜布羅夫尼克等面臨相同困擾的歐洲城市交流信息。他強調,上述城市正協力同Airbnb等公司進行交涉。

為了應對不斷增加的遊客潮,歐洲幾個大城市希望遊客在參觀著名景點之餘,也前往其它城區及近郊進行深度旅遊。專家稱之為「分流」及「人流管制」。阿姆斯特丹、威尼斯和其它城市正計劃採取這樣的平衡措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