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民國85年左右,聯結台北市和台北縣(現新北市)的各橋樑都設有憲兵橋哨,不僅防堵未經許可的軍車進入台北,戰時還要阻止敵軍藉由橋樑殺入衛戍區內,後期更肩負勸阻意圖跳河輕生的民眾。這個以攔截為主要任務的配置,成為不少民眾過去通勤往返的記憶,當初憲兵有這樣的部署,以及後來撤除的原因為何、現在這些橋哨、據點的情況,也都讓人好奇。
憲兵接手橋哨的起始點,可從「湖口兵變」談起。儘管對這起所謂的兵變,細節仍有不同說法,但基本上是發生在民國52年,時任裝甲兵副司令的趙志華,於新竹湖口的裝甲兵營區試圖發動兵變未遂的情況。趙在鼓動官兵過程中,即遭到制伏逮捕,但講話過程中已有人通報台北,高層隨即下令新竹以北單位嚴加戒備,隨時準備因應,戰機待命轟炸,工兵準備炸毀橋樑,全力攔阻這支可能出現的兵變裝甲部隊。

最後上述情況並未真正發生,但卻也讓層峰警覺,爾後憲兵開始接手戍守台北市聯外橋樑重任,不僅橋面設置衛兵,兵力據點也配置在橋邊或橋下,以期能就近支援。
2人都新兵 正副哨未相互支援釀悲劇
而直接影響憲兵橋哨任務結束的,則是發生在民國84年6月13日凌晨3時許的「光復橋殺憲奪槍事件」。據了解,當時負責光復橋哨的單位是憲兵202指揮部轄屬某營某憲兵隊分隊據點,擔任橋哨副哨的憲兵被歹徒連開數槍,當場遭到狙殺,隨身配備的步槍、子彈、刺刀被搶,外界質疑副哨遇襲,正哨未能即時發揮支援作用,事後得知,兩人皆為新兵,遭遇狀況無法反制,最終以悲劇收場。

不過在這2、30年內,有哨兵被殺、槍被搶,但也有哨兵精神集中、高度專注,化解可能的危險。橫行在民國70幾年的「溫錦隆強盜集團」,由於幾名犯嫌過去是陸戰隊同袍,其中一位更是後來擔任警政署長羅張在任陸戰隊司令時的侍從,引起社會議論。
由於該集團作案無數,更已出現「殺警奪槍」情況,是各治安單位都希望能早日一網打盡的強盜集團。據悉,不僅發生殺警奪槍,還差一點演變成「殺憲奪槍」,該集團成員一度以百齡橋憲兵哨為目標,計畫夜間突襲衛哨,進而奪取步槍、子彈,可最終因為百齡橋哨憲兵機覺性高,就連近身都有困難,最後只能放棄。

指揮官也遭拔 光復橋事件成最慘痛教材
光復橋事件後,憲兵高層通盤檢討橋哨的配置情形,這項憲兵特有勤務亦慢慢落幕,民國90年左右,橋哨最終僅留下台北、萬板、華江3座橋,改以車輛巡邏方式實施,憲兵在橋上服勤的身影,便走入歷史。在光復橋事件中,憲兵執勤人被殺、槍遭搶,讓當時上至少將指揮官,下至據點主官被「拔掉」,憲兵後來在教育新進人員時,常以此為例,三令五申提醒官兵,「打起精神來,因為你永遠不曉得是不是有人在盯著自己…」
隨著時代變遷,社會風氣轉變,今日憲兵有許多勤務性質和內容已不復當年,實地走一趟這些串聯起台北、新北兩市的橋樑,過去這些負有攔截重責的憲兵橋哨已不存在,周邊的據點有的轉由社區使用,有的則淹沒在荒煙蔓草中,逐漸被人遺忘。

橋哨勤務隨時代消逝 「拱衛中樞」仍是核心價值
時至今日,拱衛中樞仍是我國憲兵部隊的核心價值,負責首都衛戍重任的憲兵202指揮部,轄屬部隊除對重要處所進行警衛,還有裝甲營以雲豹8輪甲車、V-150S甲車,配合砲兵營的曲射火砲共同執行衛戍區戰鬥任務;前身為機車連的快速反應連,近年復編為連級單位後,改隸202指揮部,就是要運用重機的靈活機動力,在城市道路間發揮快速反應功能,除一般步、手槍外,現也派人受訓,使其具備反裝甲火箭的操作能力,戰時就能對敵甲車產生威脅。而在人員部分,不論是格鬥戰技還是單兵裝備,都有相當變化,希望藉由更妥適的勤務條件,在日趨複雜的環境中,能夠達成各項任務。
憲兵衛戍任務隨著時間移轉,勤務有所調整,橋哨勤務的落幕,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但這個拱衛中樞萬全的使命不曾改變,而是以更現代化的方式,繼續擦亮憲兵忠貞軍風的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