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爾開希觀點:不懂反省已成國民黨權力結構的宿命

2015-06-14 06:40

? 人氣

圖為南京中山陵穹頂的青天白日旗(FlickreviewR/維基百科)

圖為南京中山陵穹頂的青天白日旗(FlickreviewR/維基百科)

百年老黨國民黨,恐怕是永遠學不會『反省』這件事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每次敗選,國民黨也會認真思考敗選原因,但總是脫不了『不是我軍無能,實在是共軍太狡猾』的歷史漩渦中,最多是作出外在環境不利,再就是選民不理性的技術性分析,從來沒去問過國民黨是不是與台灣民意愈行愈遠?

今天筆者願意替國民黨回過頭來看看它自己的足跡,幫一群始終無法理解國民黨怎麼會兵敗如山倒的忠貞黨員找一些頭緒。

在黨國不分之際,國民黨主政者無論出於什麼動機,仍願意以自己的權力貫徹『建設國家』的意志,使得很多人投身國民黨以報國。畢竟,當年加入國民黨或者跟著國民黨就是為了國家,這種想法到二十多年前還是社會主流,受其影響的人是這個社會的大多數人口。這是國民黨能夠在台灣建立起高額百分比的支持者的重要原因——歷史慣性,但這個慣性在隨著社會變遷,人民自主意識提昇而逐漸失去勢能,今天的台灣認為社會進步要依靠國民黨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國民黨得到支持的第二個原因,是民進黨在創黨初期,(說來至今也已經三十年了,)為了快速成長而決定走的偏激、民粹路線,令具有保守、厚道性格的台灣社會無法接受,國民黨自然成為穩健的代名詞。在一個工商社會,穩健的魅力不容小覷,這是民進黨一直未能突破過半民意門檻的重要原因,而國民黨的這種支持度只要民進黨學會成熟穩重,或出現理性的第三力量時就會缩小。

國民黨支持度的第三個來源是長期形成的政商共生結構,使得國民黨擁有一個極為龐大的村里長選票票倉,當然,要維持這個票倉,執政優勢以及某種程度的腐敗是必需,這樣給予這些村里長的『資源』也才能源源不絕地從工商業界流入國民黨金庫,村里長們負責提供選票選出的政治人物再負責幫這些捐輸者『喬』事情以獲取更大的利益。而這種結構在失去中央、失去國會、失去主要地方執政優勢之後,必將快速流失。

靠著上述這種結構,國民黨贏得選票從來無需面對民意,贏得權力之後也相對不會民粹,反而有一定的菁英執政空間,這應該是所有民主國家政黨最為羨慕的一種特權:技術官僚可以不必迎合民意,不必在社會激情之下作出討好的決策。但當然,不受民意羈絆也必然面對一種風險,那就是明星政治人物的個人意志可以凌駕社會共識之上,甚至扭曲和強姦民意。希特勒可說是極端先例,剛剛失去大權的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則是最近的一個實例。馬英九在上台之後可以貫徹其兩岸關係的走向、速度與節奏也都來自於這樣的一種權力與執行結構:體制負責提供選票,明星或俗稱『老大』的政治寡頭可以貫徹自己的意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