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烏俄國運之戰:《黑土埋輪》選摘

2023-09-01 05:10

? 人氣

俄軍開始在烏克蘭邊境頻頻與白俄羅斯以軍事演習為名,屯兵為實,更派直升機侵入烏克蘭領空,攻擊烏軍軍事基地。(資料照,美聯社)

俄軍開始在烏克蘭邊境頻頻與白俄羅斯以軍事演習為名,屯兵為實,更派直升機侵入烏克蘭領空,攻擊烏軍軍事基地。(資料照,美聯社)

嘿,黑海旁的某處,一位年輕的哥薩克爬上他的馬。哀傷地,他和他的許嫁分離,但更哀傷地,他亦與烏克蘭分離。——《嘿,翔隼Гей, соколи!》

烏克蘭與俄羅斯錯綜複雜的淵緣,始於公元八八二至一二四○年基輔羅斯(Kievan Rus)時代,瓦良格人奧列格(Oleg of Novgorod)在九世紀末帶領東斯拉夫民族建立了羅斯(Rus),定都於基輔,統治周邊的古東斯拉夫人。基輔羅斯幅員遼闊,覆蓋現今烏克蘭、白俄羅斯及俄羅斯歐洲部分的大部分國土,被視為三國之共同起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烏克蘭民族的誕生

十三世紀時基輔羅斯為蒙古金帳汗國(Golden Horde)所滅,分裂成烏、俄、白三大斯拉夫文化分支,而烏克蘭首次作為地名出現,則是源於基輔羅斯滅亡後未被蒙古佔領的加利西亞公國(Galicia)與沃倫公國(Volhynia)人。烏克蘭意為「邊界上的人」,偏安一隅的公國吸引了一眾逃避蒙古西征的斯拉夫人與後來不願成為農奴的農民聚居,他們自稱為「哥薩克」(Cossacks),在突厥語中意即「自由人」,這就是烏克蘭民族的起源。然而,烏克蘭在二十世紀前,一直是一系列的小型邦國,當中黑海一帶的邦國由熱那亞共和國(Republic of Genoa)所立,東北部的公國與莫斯科大公國(Grand Duchy of Moscow)融合成俄羅斯沙皇國(Tsardom of Russia),西南部的則歸波蘭立陶宛聯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統治,不過當時波蘭立陶宛聯邦治下的哥薩克酋長國(Cossack Hetmanate)擁有相當大自治權,得以在波蘭立陶宛聯邦和俄羅斯帝國中間周旋,克里米亞則繼承了金帳汗國自成克里米亞汗國(Crimean Khanate),作為鄂圖曼帝國的附庸國之一而保持相當自治權。所有小型邦國直到十八世紀中晚期才被葉卡捷琳娜大帝治下的俄羅斯帝國蠶食吞併殆盡。

烏克蘭短暫建國

一九一七年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沙皇被推翻,同時俄國仍未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烏克蘭趁俄羅斯忙於與德國交戰時宣告獨立,後於一九一七年三月十七日建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Ukrainian People’s Republic),是第一個以烏克蘭為名的主權國家。雖然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在一九一八年一度被德國佔領,親德的烏克蘭國政權(Ukrainian State)取代了共和國,但不久後德國在一戰戰敗,烏克蘭遂脫離德國掌控。其時在烏克蘭西部亦曾短暫出現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West Ukrainian People’s Republic)及胡楚爾共和國(Hutsul Republic)。後來烏克蘭國在與波蘭的戰爭中失利,大部分領土落入波蘭手中。剩餘領土與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合併,主權得以苟延殘喘。在蘇維埃俄國建立後,蘇俄紅軍於一九一九年佔領烏克蘭全境,扶植了當地布爾什維克政權,最終令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Ukrai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加盟」蘇聯,使烏克蘭結束短暫的戰間期獨立時代。

蘇聯時期烏俄恩怨情仇

2022年4月,烏克蘭戰爭導致大量民眾逃出國外,有1700多名烏克蘭人正在美墨邊境等待進入美國的機會。(AP)
2022年4月,烏克蘭戰爭導致大量民眾逃出國外,有1700多名烏克蘭人正在美墨邊境等待進入美國的機會。(資料照,美聯社)

蘇聯統治初期,列寧為了籠絡烏克蘭人,烏克蘭得到比俄羅斯帝國佔領時期更大的自治權,能夠保存自己的語言文化,故一度得到不少烏克蘭人支持。然而,到了史太林時期,為了滿足中央政府的農業集體化指標,烏克蘭出產的糧食被強徵,導致一九三二年的發生烏克蘭大饑荒(Holodomor),保守估計至少有二百四十萬人死於這場饑荒,加上史太林為肅清政敵進行大清洗(the Great Purge),烏克蘭人逐對以俄羅斯為核心的蘇聯恨之入骨。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由於蘇德兩國瓜分波蘭,使得西烏克蘭亦被納入蘇聯治下,使得整個烏克蘭名義上再次「統一」,然而隨著一九四一年德國出兵蘇聯,烏克蘭又輾轉被納粹德國佔領。在德國侵佔期間,一群以斯捷潘.班德拉(Stepan Bandera)為首,早已不滿蘇聯管治的烏克蘭人(Organization of Ukrainian Nationalists)一度對德國表忠,打算借助德國支持而復國。但他們最後卻被納粹德國清算,使得旗下起義軍(Ukrainian Insurgent Army)需要同時反抗蘇德兩國。後來德軍在東線節節敗退,烏克蘭又被蘇聯「解放」,其復國宏願胎死腹中。戰時遭重創的烏克蘭,在蘇聯的戰後復興計劃下重建了比以前更發達的重工業與農業,重奪蘇聯糧倉與重工業基地的地位,更讓烏克蘭連同白俄羅斯以獨自名義加入聯合國,以便為蘇聯在聯合國中得到更多影響力。史太林死後,曾在頓巴斯生活與學習過,並與烏克蘭人結婚的尼基塔.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yov)接過蘇共第一書記一職後,於一九五四年把一直歸俄羅斯管轄,但陸地上只與烏克蘭接壤的克里米亞重新劃歸烏克蘭管轄,對烏克蘭展示友好態度,實際上亦方便統合烏克蘭的重工業資源。

可惜赫魯曉夫對烏克蘭的護蔭隨著列昂尼德.布里茲尼夫(Leonid Brezhnev)於一九六四年發動政變消失得無影無蹤,布里茲尼夫任內高舉中央集權及大俄羅斯主義旗幟,使得烏克蘭更為受制於俄羅斯。七○年代後期蘇聯計劃經濟政策失敗,整個蘇聯一同面對嚴重經濟衰退,再加上高壓政策使得不少烏克蘭民眾對蘇聯政府怨聲載道。一九八六年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災難(Chernobyl disaster)更赤裸裸地暴露出蘇聯官僚制度的問題,成為烏克蘭人決意脫離蘇聯的導火線。一九八五年戈巴卓夫上臺領導蘇聯後實施開放政策,令烏克蘭國內民族主義得到鬆綁契機,一九八九年東歐劇變開始後更開始出現爭取烏克蘭獨立的政治團體。烏克蘭議會最終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一日正式通過公投,脫離蘇聯獨立。

烏俄蜜月期及橙色革命

獨立初期的烏克蘭與俄羅斯及白俄羅斯關係仍然不錯,三國牽頭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作為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邦聯組織。烏克蘭不止答允把殘留在境內的核彈頭銷毀,還借出克里米亞半島的重要軍港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與俄軍黑海艦隊共用一港。基於當時烏俄關係良好,即便一九九二年五月佔人口多數的克里米亞俄裔民眾有意脫離烏克蘭獨立,俄羅斯仍協助調解,說服當地人讓克里米亞留在烏克蘭治下。然而,獨立後的烏克蘭如俄、白兩國一樣陷入經濟衰退,國內政治動蕩。烏克蘭有見波羅的海三國因親近歐盟而得到相當明顯的經濟好處,開始嚮往晉身成歐盟成員。

在二○○四年總統大選時,民眾對立場親俄的候選人維克多.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透過選舉舞弊以些微之差勝選深感不滿,橙色革命(Orange Revolution)隨之爆發,民眾以橙色作為代表色在全國各地抗議選舉舞弊,聲援親西方的候選人維克多.尤先科(Viktor Yushchenko)。最後烏克蘭最高法院判決大選結果無效,於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舉行重選,尤先科得到過半票數當選而結束橙色革命。在尤先科治下,烏克蘭明顯傾向歐盟與美國,與俄羅斯的關係變得尤為緊張,俄羅斯開始屢屢以切斷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作威脅。二○○八年俄羅斯出兵格魯吉亞(Georgia)後,烏克蘭因深怕俄羅斯無限擴張而決定申請加入北約,唯未得到北約首肯。

尤先科任內未能處理二○○八年後出現的「雷曼兄弟」金融危機,政府因稅收不足瀕臨破產,再加上尤先科與先前的盟友季莫申科鬧翻,使得他支持率驟跌,在二○一○年大選時連任失敗,亞努科維奇以些微差距勝於季莫申科成為總統。

亞努科維奇擁有俄裔背景,任內他促使烏克蘭重新倒向俄羅斯,加強與俄羅斯的經濟、文化和能源合作,更爭取參與建設俄歐之間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道建設。亞努科維奇一意孤行決定倒向俄羅斯,中斷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議談判,使得親歐盟示威運動邁丹起義(Euromaidan)再於二○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爆發。

亞努科維奇傳令烏克蘭警方武力鎮壓示威者,唯示威浪潮愈趨激烈,不只基輔獨立廣場被民眾搭建的帳篷佔領,全國各地民眾皆上街聲討亞努科維奇。最終,國會決定革除亞努科維奇的總統職務,亞努科維奇也在二○一四年二月二十三日悄悄逃亡俄羅斯。但前腳國內危機剛剛結束,後腳俄羅斯已悍然入侵。

克里米亞危機與頓巴斯內戰下的烏俄敵對

2022年4月,烏克蘭戰爭導致大量民眾逃出國外,有1700多名烏克蘭人正在美墨邊境等待進入美國的機會。(AP)
俄烏戰爭中的難民。(資料照,美聯社)

二○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俄軍趁亞努科維奇出走,烏克蘭陷入政權真空狀態,出兵接管克里米亞半島。俄軍黑海艦隊佔領了鄰近的烏克蘭海軍基地,使得烏克蘭海軍幾近覆滅,全軍只剩一艘護衛艦及少量小型船隻。不少軍警及國家安全局人員在烏克蘭東部倒戈支持俄羅斯。在俄羅斯操縱下,克里米亞於三月十六日通過獨立公投,翌日加入俄羅斯聯邦。

有見克里米亞被俄羅斯吞併,烏克蘭東部一眾親俄分離分子也順勢發起武裝叛亂,並於同年四月初佔領了頓涅茨克(Donetsk)、盧甘斯克、哈爾科夫等省會政府機構,親俄分子分別成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Donetsk People’s Republic)、「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uhansk People’s Republic)及「哈爾科夫人民共和國」(Kharkiv People’s Republic),駐守這些城市的軍警士氣低落,不敵而降。烏克蘭軍隊在四月八日雖然成功奪回哈爾科夫,頓巴斯地區卻被親俄民兵及偽裝成民兵的俄軍牢牢控制,使得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兩州由二○一四年至今一直陷入內戰。

雖然「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主張加入俄羅斯,俄羅斯官方卻一直未得到回覆。但由於此兩個政權合組「新俄羅斯聯邦」,它們得到俄羅斯暗中軍事援助,且兩地親俄民眾能得到俄羅斯護照,儼然如俄羅斯的保護國。烏克蘭中央政府與大多數國家均視頓、盧兩地政權為俄羅斯傀儡,烏、俄自此決裂。烏克蘭前總統彼得.波羅申科(Petro Poroshenko)一直主張強硬對待俄羅斯,堅持維護烏克蘭對克里米亞與頓巴斯地區的主權同時,更著手削弱俄語在烏克蘭的官方語言地位,降低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影響力。

頓巴斯內戰期間,烏克蘭人民同仇敵慨,慷慨參軍。烏克蘭政府藉此機會重建武裝力量之餘,也使得烏克蘭全國從上至下凝聚起一股愛國熱情,立場更為親西方。同時北約亦支持烏克蘭奪回克里米亞及頓巴斯的主權,烏軍自二○一五年起全面西化,雖然仍採用不少蘇聯時期的裝備,但制度與訓練皆開始採取北約模式,並經常參與北約軍事訓練。俄羅斯擔憂本來為自己與西方陣營作緩衝的烏克蘭會成為北約一員,使俄羅斯大部分西部疆界直接毗鄰北約。即便烏克蘭與親俄分離武裝於二○一五年二月十二日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簽訂停火協議,頓巴斯地區仍一直出現零星衝突。

澤連斯基求和未竟

2022年9月15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基輔演講。(AP)
澤連斯基(見圖)打算讓頓巴斯親俄武裝控制地區在烏克蘭名義管治下實行自治,烏軍亦會從這些地區撤軍。(資料照,美聯社)

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在二○一九年五月接任烏克蘭總統後一反常態,軟化波羅申科早前對俄強硬態度,母語為俄語的他不只重新允許俄語在烏克蘭繼續享有官方語言地位,又容許大眾媒體使用俄語,亦主張溫和處理頓巴斯戰爭,在新一輪歐洲安全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牽頭的明斯克會議中,澤連斯基更打算讓頓巴斯親俄武裝控制地區在烏克蘭名義管治下實行自治,烏軍亦會從這些地區撤軍。這些提議自然引起國內主戰右派反彈,要求他重新談判,故計劃並未有實行,烏克蘭與親俄武裝之間最後只協議交換戰俘。

二○二○年新冠疫情嚴重,國與國之間因國境封閉而減少貨物流通,陷入內戰的頓巴斯地區因生活條件惡化而再度爆發衝突,本來通往烏克蘭本土的邊境關卡被封閉,頓巴斯民眾只能出入俄羅斯,使得烏俄關係再度變得緊張,整年只有八個月全面停火。自二○二一年二月起,雙方矛盾激化,澤連斯基徹頭徹尾改變過去的綏靖手段,下令烏軍在遭受親俄武裝襲擊時隨時可以武力自衛。俄軍四月起開始在烏克蘭邊境頻頻與白俄羅斯以軍事演習為名,屯兵為實,更派直升機侵入烏克蘭領空,攻擊烏軍軍事基地。俄聯邦安全局邊防軍海巡隊艦艇也一度在亞速海與烏克蘭海軍裝甲炮艇爆發衝突,使得烏俄關係陷入自克里米亞危機以來最緊張的局面。烏克蘭眼見俄羅斯不斷在邊境增兵和拒絕續簽頓巴斯地區停火協議,即決定加強邊境與關鍵設施的守備,明言要派兵重奪克里米亞恢復領土完整。

西方認為俄羅斯只在測試烏克蘭的底線,不會貿然開戰,卻也有準備増加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在黑海和波羅的海部署更多兵力,同時擧行軍事演習恫嚇俄羅斯。面對北約把威懾升級,俄羅斯在二○二一年九月起以調防及「西方-2021」(Zapad-2021)軍演的名義,發起自前蘇聯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略移動,在俄烏邊境部署十二萬七千人,隨時支援頓巴斯地區內三萬五千名親俄民兵及三千名「志願」俄軍。有見及此,烏軍也決定向前線增員十萬。隨著烏俄局勢惡化,俄羅斯於一月撤走駐烏克蘭外交人員,在如此緊張的氣氛下,頓巴斯地區持續發生衝突,雙方皆有士兵傷亡,雙方皆劍拔弩張指控對方違反停火協議,一切和平努力已成泡影,戰爭隨即爆發。

《黑土埋輪:改變烏俄國運之戰》書封(一八四一出版)
《黑土埋輪:改變烏俄國運之戰》書封(一八四一出版)

*作者為李大衛、梁佐禧及葉澄衷,軍事資訊研究者,本文選自作者著作《黑土埋輪:改變烏俄國運之戰》(一八四一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